基督教美学(艺术与审美)《圣经世界观2023》

 


2007112号早晨,在华盛顿特区的地铁站门口,一个穿着牛仔裤,头上戴了顶帽子的男人站在墙边拉小提琴。 很多人从他的面前匆匆走过,很少有人停下脚步,偶尔有人还给这个小提琴手的面前扔几个硬币。我想这一幅画面,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都不陌生,人们可以在大街上看到很多街头艺人。那一天,在华盛顿特区的地铁站的这一个画面,令人感到稀松平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很少有人停下脚步认真的去聆听这个小提琴手演奏的乐曲。最后有一个女士,看着这个小提琴手对他说:“我应该在国会图书馆见过你。”对,这一个女士认出了这一个小提琴手,这一位小提琴手就是世界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Joshua Bell(约书亚贝尔)。当时路人听到的琴声是约书亚贝尔用一个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出来的乐曲。前两天我在他的个人网站上查了一下,在2023430号,他会在旧金山有一场音乐会,我查了一下最贵的票价,一张票卖到225美元。当然了,艺术的价值是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我只是想通过这些数字告诉大家,2007112号早晨,很多人和这一位世界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的音乐擦肩而过,没有珍惜。Gene Weingarten在华盛顿邮报上报导了这一件事情,他想要用这一件事情探讨一个美学问题。Gene Weingarten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说:美是什么?美,仅仅只是一种观点还是可以衡量的事实?再说一次,这个问题很重要,美是什么?美,仅仅只是一种观点还是可以衡量的事实?如果美只是一种观点,那么美它只是一个人的主观体验得出来的一个结论。

首先,我们不否认审美是一个人的主观体验,审美的过程具有个人的主观性。不同的人的审美观会有所差异,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蓝色,有的人喜欢简约的风格,有的人喜欢繁杂的风格。据说唐朝的时候,女人以丰满为美,而当下,人们普遍的以苗条为美。

审美的标准可能会因人而异,也可能会因着时代或者文化的背景而有所差异。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美当做一种个人偏好,或者文化特征,那么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美的真谛。

人们普遍犯一个错误,就是把审美和美这两件事混为一谈了,这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美学观念,就是认为美只是一种人的主观意识。一个东西美不美,取决于这个欣赏他的人,有的人认为美,有的人认为不美。所以,这个世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美,没有客观的指标去评价美,美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这是很多人的美学观念。但是这种美学观念其实并不符合圣经。

美和审美是不能划等号的,审美是人做的事情,是人去审视一种美。如果没有美,你就谈不上审美,就如同如果没有神,人们就不会在冥冥之中知道有神的存在,就如罗马书一章19~20节所说的。同样的,如果没有善,人们也不会在良心深处认同良善。如果没有真理,人们也不可能去寻求真理。很多人心里面认错了神,所以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拜不同的神。但是我们并不能够说因为不同的人拜不同的神,所以真神就不存在。同样的道理,人的良心被罪污染,人良心深处的道德标准扭曲了,有的人把罪恶的事当成善,有的人把善的事当成恶。但是这并不能够说善的客观不变的标准就是不存在的。人们对真理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不同的人对真理的描述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不能够说明真理只是个人的主观意见,这不能够说明不存在客观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善是客观的,美也是客观的,真善美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上帝是客观存在的,上帝是真善美的源头。因为有一位真善美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我们承认审美有人的主观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够因此就否认美具有客观性,衡量美的普世而客观的标准是存在的。

刚才我们谈到了小提琴家Joshua Bell,他其实不是基督徒,但是他凭着对音乐的深刻的认识,他在评价巴赫的《第二号协奏曲》,这一首乐曲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是一部有灵性的、有能力的作品。它有情感的能力,有完美的结构,这部伟大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神圣的秩序,他用了一个词“神圣的秩序”。他说:音乐确实能带你去感受比我们更伟大的存在。比如:巴赫就是最伟大的宗教呼召者之一,因为当你听巴赫的音乐时你只能够相信有一种存在,有一种更伟大的存在就在哪里。或许我们大部分人并不像Joshua Bell那样有高深的音乐造诣,可以从音乐中听出神圣的秩序,但是我们都可以从圣经中去寻找美的神圣秩序。“神圣秩序”我们也可以说是“神创秩序”。所以接下来我们首先从上帝的创造中来寻找艺术和审美的源头。

起初神创造天地,这是世界的起源,也是包括审美在内人类的一切生活经验的起点。在上帝每一天创造完一些事物之后,圣经上都有一句话说“神看着是好的”,到了第六天,神创造完了人之后神看着“甚好”。“好”这个字在创世纪第一章出现了好几次,那“好”这个词的希伯来文单词它包含了视觉上审美的美的这一层意思,也包含了道德意义上的善。所以,在创世记第一章经文里用神看着是好的。当然神看着是好的,神看和人看一定会有所不同。人是用肉眼看,光线通过视网膜传输到脑神经进行观看,但是神看他的创造并不是通过人的生理机制进行观看,这里用“看”这个字,只是用人类可以听得懂的语言,用类似于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明白神喜爱并欣赏他的创造。所以对于上帝来说,“看”并不是用人类的视觉原理。可是对于人来说,“看”是一种视觉的功能。所以“好”这个希伯兰文单词,它有在视觉上感到很美的这个意思,这是在用人类可以懂得语言在描述上帝对他的创造感到心满意足。

我们再来看圣经创世纪第二章第9节,这里谈到了历史上人类最早的审美。创世记29节说:“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从地上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这一节经文发生在创世记第三章亚当夏娃犯罪之前。在夏娃看着分别善恶树的果子,觉得那棵树悦人眼目之前神已经造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树木可以悦人眼目,好做食物。这很多种树木,上面的果子可以做食物,可以满足人食欲的需求,同时这些树木还可以悦人的眼目,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所以人渴望看到美的东西,那这一种审美的需求是正当的。问题是堕落之后的人常常篡改美的标准,并且用不正当的途径去满足不正当的需求。但是审美的能力和对美的渴望是来自于上帝的创造。

另外,我们在上帝的创造中也可以看到秩序和规则。当受造物按照上帝设立的规则和秩序组合在一起,就构建起了和谐的结构与关系,这就构成了美。当我们看到太阳系的模型,我们会觉得很美,因为太阳系有秩序,有结构,是上帝精心设计的作品。如果你仔细去观看一棵树,你会发现这个树,它的形状不是很规则,但又似乎有些某些规律。树木不像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标准配件,每一棵树都有各自的特征,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棵树,但是某一些树种又有一些相同的特征。这就是上帝设计的秩序。

人们欣赏大自然的美,其实就是在欣赏上帝的创造。如果你把这棵树抛开,你观看这个木材的花纹,每一棵树的花纹都错综复杂,看似没有规律,但是这些不规则的纹理拼凑在一起,又显得似乎有一点规律,看起来很好看。所以人们很喜欢用木质地板。有一些塑料的家具,人们也喜欢往上贴一些仿制木材纹理的一个表面层来进行美化,因为上帝创造的天然图案非常的美。 我以前在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我们那个专业的领域就有一些人用数学里面的分型学来研究木材的形状和木材的花纹的这个分型指数,用分型学来探讨木材当中看似不规则的图案里面隐藏的数学规律。

自然界的美,我们很容易可以感受的到。这种美不是偶然,不是巧合,而是上帝精心的设计,在美的背后隐藏了智慧,是上帝凭着他智慧的设计,用巧妙的规律和结构塑造了自然界的美。

我们再来看人的审美需求。

人类不是一种没有情感的劳动机器,人是有审美的需求的,这种对审美的需求和艺术创作的能力都是来自于上帝的创造。而且审美的需求和艺术创作的能力在人类堕落之后仍然保留着,仍然存在。所以到了创世记第四章就出现了乐器。创世记第四章21节说雅八的弟兄名叫犹八,他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祖师,在那个时代就有了乐器。

为什么乐器可以用来弹奏动人的乐曲?是什么秩序构建了音乐的美?

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希腊一个城邦里面有一个铁匠铺,一个铁匠在里面打铁,有一个人路过了这间店铺,他突然间停下了脚步,认真的聆听铁匠敲打铁器的声音。他听着听着,就听出了三种不同的商调,他就开始设想是不是因为铁锤的重量导致了声音的音调不同,于是他回去开始做实验,就确定了重量和音调之间的关系,然后他在竖琴上做实验,就确定了琴弦的长度和音调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音乐背后的数学原理。所以长久以来,音乐艺术基本都是遵循具有数学结构的乐理规则来进行创作。动听的音乐总是根据乐理的规则来构建出和谐的声音秩序,有一些音程是协和音程,人们听起来就比较舒服悦耳。还有一些的音程是不谐和音程,听起来刺耳不舒服。所以音乐家创作音乐的时候,要能够让人觉得动听美妙,他就需要遵循音乐的规则,就需要按照乐理去构建和谐的秩序,这就是Joshua Bell在巴赫的音乐中听出来的神圣的秩序。

接下来我们听一段不和谐音程,有一个人他就随机的弹奏一些不谐和音程,然后放在了网上,我们来听一下哈。这就是不谐和音程构建的音乐,你觉得美不美?

还有一种音程在音乐上叫做三全音,巴赫从来都不使用三全音,巴赫称三全音程是魔鬼音程或者地狱音程。它让人联想到魔鬼和地狱,有一种恐怖的气氛,让人听了毛骨悚然,我们来听一下三全音是一种什么感觉?是不是让你觉得心里面很不安,这是恐怖片里面的背景音乐,平时你听音乐陶冶情操应该不会听这种吧!

我们再来听一下Joshua Bell谈到的那个巴赫的《第二号协奏曲》当中的一小段儿。这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哈。即使你没有学过音乐,跟我一样,是一个音乐盲,你也能够感受出前面这三段儿音乐的片段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效果,你的感受会不一样的。这说明艺术和审美它不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的个人喜好,当艺术遵守上帝设立的秩序和法则,它可以带给人审美的享受。反之,就会让人受到审美上的亏损,因为这个世界有上帝设立的秩序,人也是上帝创造的受造物,人的审美能力也遵循某一些规律。当声音通过耳膜传到我们的体内,会刺激我们的神经,会激发起我们的想象和情感。当色彩跟构图通过视网膜传入我们的体内刺激我们的神经也会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情感。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人就是这样被上帝创造的。所以人的审美能力本身也具有上帝既定的秩序。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美的艺术品是跨越国界的,跨越文化的。

好莱坞的明星在美国人的眼里很美,其它国家的人也会认为他们是美人。所以,审美虽然具有个人的主观性,但是也有一些普遍性。因为人都活在上帝设计的秩序当中。

还有在几何学上黄金分割的比例,O.618,达到这个比例的时候,人在视觉上感觉就很舒服。比如说:这一幅画,这个浪花,这是日本的葛饰北斋创作的《神奈川沖浪里》,这一幅画很有名。还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人们仔细研究《蒙娜丽莎》,还有《神奈川冲浪里》的这个浪花,发现他们的构图都包含了0.618的黄金分割的比例。所以大家看着觉得很舒服,原来它背后是有秩序的。而这种秩序构建起来的美会带给人一种主观上的娱乐和享受,因为人也是上帝创造的。

另外,我们再来看色彩,黄色加红色会组成橙色,红色加绿色会形成黄色,黑色跟白色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你看到色彩的背后也有法则,也有秩序,而艺术家、画家进行创作的时候,也需要运用这些法则,遵守这些秩序,就好像科学家在研制飞机的时候,他需要顺应万有引力定律这个自然法则一样。在艺术的背后也有法则,也有秩序,这就是上帝的设计。当我们看到绿色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勃勃生机,那是因为我们周围的大自然,总是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绿草成茵,是上帝创造的大自然塑造了我们的审美习惯的。所以只有在上帝的创造中我们才能够找到审美和艺术的源头。

但是,音乐家要创作一个好的音乐作品,他不能够用数学公式来进行推导,虽然音乐的背后隐藏着数学的规律。音乐家需要动用他的情感,运用他的想象,然后在遵守乐理进行伟大的创作。所以艺术创作需要发挥人灵魂的功能,结出的艺术创作不能够脱离上帝设立的基本法则,而是运用上帝设立的基本法则。在创作的时候还需要投入情感,需要投入想象力,还需要有灵感。音乐家写出好的作品,不是运用音律的数学规则进行计算随机的排列组合,不是的,而是要带着感情,表达某种情绪和异象。

画家绘制一幅画也不是很机械的去调配颜色,而是需要表达一种意境和理想。所以,艺术创作是有神的形象的人运用上帝赋予的才能并根据上帝设立的基本法则和秩序进行一种创新。所以说艺术与审美是在神创秩序的基础上来发挥灵魂的功用。再说一次,艺术与审美是在神创秩序的基础上发挥的灵魂的功用。这是我们从上帝的创造中可以对审美和艺术的认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真理就是,从上帝的创造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真善美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这是基督徒的信仰塑造出来的美学观念,就是美与真和善是交织在一起的。因为上帝的存在是真实的,上帝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起初神创造天地”,这一句话就在陈述一个客观真理,这是世界起源的真相,这一个真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神是真实的,这是神创论的真理,人类基于这个真理,享受上帝的祝福,也遵守上帝的旨意。当人类遵守上帝的旨意这是善,而且人类也可以欣赏上帝创造的美。

我们刚才说到创世记第一章有一个“好”那个字,神看着他所造的一切“甚好”,“好”这个希伯来文单词它有一层意思是视觉审美上的“美”的意思,它还有一层意思是道德上的“善”。“好”这个字可以指“美”也可以指“善”。好,这个字同样这个希伯来文单词也出现在弥迦书68节说:“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何为善。”这里的“善”这个字就是出创世记第一章的“好”那个字。耶和华指示人何为善呢?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这里很显然指的是道德层面的善。当太阳、月亮、地球和其它的星球遵照上帝制定的自然法则运转,构成了这个宇宙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是美的,上帝看着也是好的。当人类遵守上帝制定的道德法则去生活,这就是善的,这在上帝看来也是好的。

在起初上帝的创造中,善和美是浑然一体的。虽然我们今天使用善来描述道德领域的事情,把美归类于物质界的视觉效果。但是在上帝的眼中,善和美是不可分割的,而且善和美与真也是不可分割的。当一个艺术作品它是假的,它是在诉说一个谎言进行欺骗,那这就违背了道德上的善,在上帝看来这也不好,它也违背了基督教的美学标准。

在物质界的美,我们很容易感受得到,我们刚才说这种美不是偶然,不是巧合,而是基于上帝精心的设计。那么在人文领域也是如此,当男人女人两个性别的关系,按照上帝设定的秩序和谐相处,那这也构建了一种美,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善。当男女结合生养儿女组成家庭,每一个人都按照上帝设立的角色处在自己的位置上承担自己的角色,构建起和谐的家庭秩序,那么这种秩序也是一种美,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善,在上帝看来这是好的。自然界的神圣秩序塑造了视觉上的美,社会领域的神圣秩序塑造了道德上的善,美和善都是好的。当上帝完成了六天的创造,他看这一切都甚好,这是一个美学宣告,这是令上帝心满意足的审美。所以真善美是交织在一起的。

另外,真善美也是上帝自身的特征,或者说上帝的荣耀可以通过真善美彰显出来。上帝是真实的,上帝也是良善的,那我们可不可以说上帝也是美的呢?也可以。因为美这个词也用在上帝的身上。诗篇9017节说:“愿主我们神的荣美归在我们身上。”这里面用了一个词是荣美。荣美这个希伯来文单词也用在诗篇27篇的第4节,“有一件事,我曾寻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荣美”这个希伯来文单词的意思就是美丽的、赏心悦目的意思。所以上帝是全然美好的。所以在上帝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真善美的源头,因为上帝自身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是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创造的,上帝有创造的能力。

所以人哪也被上帝赋予了创新的能力,这是上帝赋予人的一种能力,那这种创新的能力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研发方面可以体现的出来,那也可以体现在艺术创作的方面,这种创新能力其实反映了上帝的形象。而且人不仅可以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人还有审美的能力,还可以欣赏艺术作品。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审美,不只是视觉的审美,也包括听觉的审美,包括阅读的审美,等等。这种审美的能力也反映了上帝的形象,上帝赋予人创新的能力,是为了让人更好的治理这地,完成治理这地的使命。上帝赋予人审美的能力,是让人能够享受祝福和喜乐。创作的能力是上帝给人的才干,而审美的能力是上帝给人的祝福。上帝赐给人艺术创作的能力,是为了让人彰显上帝的荣耀。所以人呢就应该用艺术创作来传递真理,弘扬良善,表达美好。上帝赐给人审美的能力是为了让人得到祝福,所以人应该从艺术作品中去认识真理,去激发良善,去享受美丽。所以根据上帝的创造,真、善、美缺一不可,这是我们从上帝的创造中去寻找艺术和审美的源泉。

然后我们再来看人的堕落对艺术和审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夏娃想要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这里就发生了一次审美的行为。创世记第三章第6节说:“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悦人眼目”,这句话曾经出现在创世记29节,在36节又一次出现了。本来上帝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可以悦人眼目,可以满足人审美的需求,可是夏娃还觉得不满足,她还想要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但是在她吃之前,她先欣赏它。人的堕落导致了审美的扭曲。在约翰一书第二章16节说:“世界上的事,包括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在堕落的世界里,罪人常常把眼目的情欲当做审美,当然这里说的情欲不只是那种低级下流的色情图画,也包括了所有违背上帝的道德属性的一些属肉体的情感娱乐。

堕落的文化给美学带来了一个更深远的破坏,是把真、善、美大卸三块,完全分割开来。在堕落的文化里,真理、良善和美,被人们看作是三个毫不相干的领域。真理被人们划分到科学的范畴,当人们谈到真理,人们普遍想到的就是自然科学的规律,谈到的是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真理和知识逐渐的等同起来。而道德,被人们划分到了社会的范畴。什么是良善的?这是社会领域的事情,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美则被认为是个人的事情。你觉得怎样美那是你的事。真、善、美就被分家了。所以真就成了科学的事情,善就成了社会的事情,美就成了个人的事情。那这一种把真、善、美完全分家的这种想法,会对人类的文明带来巨大的伤害。

今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无形中会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怀疑客观真理,后现代主义认为美并不存在于艺术品本身,而是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当一个欣赏者,你觉得这个艺术品美,那么这个艺术品对于你这个欣赏者而言就是美的,但是这种美它不是这个艺术品本身所蕴含的客观的存在,而是欣赏者解读出来的。因为另外一个欣赏者可能觉得这个艺术品不美,那这个艺术品到底美不美,就没有了客观的标准。因为后现代主义它否认普世性的客观真理。

当今的世俗文化否定上帝设立的神圣的秩序。如果这个世界不是由上帝创造的,那么这个世界里就没有规律和秩序可言,那艺术也就没有章法可以去遵循,那么审美也就变成了纯粹主观的个人偏好。这一种世界观就为一些艺术家们颠覆传统秩序敞开了大门。

两年前我在讲世界观的课的时候,最后那一刻《艺术与信仰》里面谈到了这个方面的内容,我在这儿就不再详细的去阐述了。我们重点来谈真、善、美被分割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当艺术家不再兼顾真、善、美,艺术就很难带给人真正的祝福,反而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效果。如果艺术不追求真,只追求美,那么它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善,其实它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美。我们在这里说艺术要求真,并不是说艺术作品不可以虚构。艺术创作需要运用想象力,塑造出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某些东西。比如说:小说、戏剧、电影,多半都是虚构的。那虚构的艺术手法并不违背求真的原则。我们这里说的求真,并不是说你创作艺术作品必须像纪实文学或者电影纪录片一样完全的写实,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说的求真是不要故意为了欺骗观众,用艺术作品传递违背真理的谎言。

举一个例子,历史上很著名的油画《马拉之死》,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真的一个作品。《马拉之死》这一幅绘画,你只是看它的色彩、构图等艺术表现技巧,你可能会觉得这一幅作品画的还不错,但是这不应该是基督徒评判的标准。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我们基督徒的审美观应该和真理和良善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上帝的创造中,真、善、美相互交织,浑然一体,而《马拉之死》它讲述的是一个谎言,而不是真相。这一幅绘画要传递的信息是虚假的,而且是在怂恿罪恶。所以这一幅画并不美,这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很有名的一个作品,描述的是法国革命家,让·保罗·马拉被一个叫科黛的人刺杀了,死在浴缸里的场景。

这一幅画想要传递的信息是,马拉是个好人,用他手上的纸所写的字来显示他是一个很有怜悯心肠的大善人,他的死是一个道德楷模的牺牲,是一个英雄式的殉道。但事实上,马拉是当时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派的核心领袖之一。雅各宾派当政以后,马拉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非常的残忍,把很多政敌送上了断头台。科黛之所以把他杀了,是因为马拉正在计划杀死更多的人。马拉手里面的那个纸条写的不是要周济穷人的遗书,而是他想要杀死的政敌的名单。作者雅克·路易·大卫,他明明知道事情的真相,而故意伪造故事情节,目的是美化血腥残暴的法国大革命,欺骗人的良心,激发人们的革命热情,那这就违背了真的原则。如果没有真,善就无从谈起,美也变成了虚无。但是如果没有善呢?如果没有善,艺术又会怎么样呢?当人们抛弃了上帝制定的善的标准,人们就很容易被感官上的美来说服什么是善。人们会用美来决定善,而不是在用善去衡量美。

一个例子就是李安导演的《断背山》,据说用非常唯美的画面描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同性之爱。因为这个画面和故事情节太美了,太感人了。所以这一种视觉和感官上的审美就悄悄地修改了人良心里面的道德标准,同性之间的爱情也可以和异性之间的爱情一样无可厚非,甚至比异性之间的爱情更美好。所以,今天在美国社会常常看到人们举的一个口号就是love is love,爱就是爱,不管他是什么性别之间的爱。当善的标准被扭曲了,美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但是这种在人的眼中看着非常美的事情,在上帝眼中美吗?起初上帝看着甚好的受造界是有秩序的,有上帝设立的秩序,包括自然界的秩序,包括人类的秩序。当人遵守上帝设立的秩序,那就是善,当人违背了上帝制定了秩序那就不再是善,如果没有善,也就没有美,上帝看着也不再好了。

艺术都是在追求美吗?也不尽然。最近这些年的艺术作品越来越颠覆传统,打破规则。人们不再追求美,而是追求惊世骇俗。1993年,纽约市惠特尼现代美术馆就展出了一个系列的艺术展叫做令人厌弃的艺术,里面陈列着泥土、头发、动物的尸体、腐败的食物,还有令人作呕、难以启齿的一些东西。展览的目录上写着:对抗一切性别和性行为的禁忌,以及其它对保守主流社会来说注定是不合宜的主题。这个看着非常的恶心,所以在这儿就不给大家展示图片了。1917年,艺术家杜象(Marcel Duchamp)就拿出了一个商业制造的马桶,称之为是艺术品。这些先锋艺术家并不是把美的东西称之为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呈现出来的不是美,而是对传统的反叛,对秩序的颠覆,以此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艺术品失去了美,归根结底,是因为艺术家们违背上帝设计的秩序,而这些艺术家是故意要来颠覆这些秩序,这代表了一种价值观,代表了一种对权威的反叛,对秩序的挑战。这一种价值观的背后是不再相信有一位权威的上帝设立了秩序,而艺术应该遵循这些秩序。人们不再遵守这个秩序,音律的规则,色彩的搭配,构图和比例,上帝制定了这一切美学元素背后的基本秩序被一些艺术家抛弃了。那么如果没有上帝,没有权威,没有一成不变的秩序和法则,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把人们从前以为丑的东西拿出来当艺术,美的根基被掏空了,美也就坍塌了。

当真、善、美被分割,产生的另外的一个危险就是,把美偶像化,这就是浪漫主义带来的试探。浪漫主义很强调用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源泉。但是当浪漫主义没有真理和道德的约束,就很容易走向享乐主义和感官主义。感官体验的美就会成为一种很神圣的偶像和最崇高的价值。比如说:19世纪的奥斯卡王尔德就是一个有名的浪漫主义的文学大师,也有人称他是唯美主义者。他的文字的确很唯美,在王尔德的小说《 道林·格雷的画像》里面有一个人物,就是亨利·沃顿勛爵,王尔德就通过亨利·沃顿勛爵说了这样一段话,说“美是一种精灵。事实上他比精灵更崇高,因为它不需要解释,它也不容置疑。美拥有神圣的主权。”圣经里面用来指神的这个词,主权来形容美。然后王尔德又在书中写道“摆脱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屈服于它”。

当人们没有了真理和良善,仅仅去追求美,那么这种美对于有罪性的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在我年轻时代,琼瑶笔下的痴情绝恋的故事就非常的吸引我那个时代的同龄人,尤其是女生。

成为基督徒之后,我们如果没有用圣经来归正我们的审美观,恐怕我们仍然会把真善美割裂开来。但是,圣经启示的美和真、善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纠正我们的美学观念。当罪进入世界之后,人就离弃了真、善、美的源头,也亏缺了上帝的荣耀,那这在艺术作品中会有充分的体现。但是当人经历了基督的救赎以后,在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中我们是否可以被改变呢?应该是可以的。因为当我们经历了基督的救赎,我们就成了在基督里新造的人,我们就要心意更新而变化,那其中也包括对真、善、美的认知,也要归正。以弗所书424节说:“我们要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腓利比书48说:“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属灵的历程。包括在审美的事情上,我们要追求那些真、善、美的艺术作品。

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家,你应该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呢?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家,你在创作的时候也应该追求真、善、美。如果你不是一个艺术家,你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做一套PPT,或者写一篇文章,你也有了一套新的标准,那就是让你手中的作品要传达的信息符合真理、弘扬良善、呈现美丽,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彰显上帝的荣耀,因为真、善、美都是来自于上帝。当你选择看一场电影,听一首歌曲,看一幅绘画,读一本小说,你也有了新的标准,那就是你看这个作品它是否在传递真理,是否在弘扬良善,是否在呈现美丽。当你在评判一个作品的时候,你也有了一套的标准,你也有了鉴赏的尺度。所以基督徒成圣的过程,应该伴随着我们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更广泛的活出良善,更深入的操练审美。

但是,当我们在审美的时候,也不要把真、善、美当作了终极目标,我们欣赏的终极对象是上帝的荣耀。一件好的艺术品,它包含的真、善、美的元素是来自于上帝,但是我们的心思意念不要停留在这些元素上,而是要从这些元素去思想上帝是何等的荣耀。

那么没有基督信仰的艺术家们,是否也可以创作出好的艺术品呢?首先从普遍恩典的层面来说,不信主的人也可以具备上帝所赐的某些才干。比如说:艺术才华。我们也可以从很多非基督徒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上帝所赐的普遍恩典。但是我们不能够满足于普遍的恩典,如果普遍恩典所成就的祝福足以令上帝感到心满意足,那就不需要耶稣来成就救赎恩典了。领受普遍恩典的罪人,如果没有基督的救赎,他并不能够脱离罪的辖制,那么在真理上的错位,在良善上的偏差,都会影响到他创作的艺术作品的美。所以在传道书23节就说:“我心里查究,如何用酒使我肉体舒畅,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所罗门在这里考察什么是美事,考察的结果是什么呢?在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虚空。

人世间的艺术按照人的标准,无论多么迷人,如果没有彰显上帝的荣耀,都没有永恒的价值,都是虚空。但是在传道书518节又说:“我所见为善为美的事,就是人在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的份。”如果不考虑永恒,只是在日光之下的范围来讨论意义和价值,那么在日光之下也有上帝所赐的普遍恩典。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光之下也会有相对的善和美,这也是来自于上帝。但是作为基督徒,我们不只是追求日光之下的普遍恩典,我们已经借着救赎恩典连接于日光之上的永恒了。所以,在艺术和审美的事情上基督徒的标准、眼光和追求应该比世人更超越。

我们就来对比几幅绘画作品,来操练一下我们的审美。左边这一幅画是Jackson Pollock的一幅作品,这一幅作品呢是他用颜料随机的创作的。他让颜料随机的滴落在画布上。所以你看到它的线条、色彩是杂乱无章的,就是拿起这个画笔,让这个颜料随便的往上滴,滴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其实你也可以创作这样一幅作品。你拿着这个刷子,沾点颜料往墙上一甩,甩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也是一幅作品。但是你随便甩一下,这个不能叫艺术品,人家Jackson Pollock随便甩一下,诶,这个就叫艺术。这一幅作品它隐喻的思想是什么呢?那就是一切都是随机的,没有任何的设计,没有任何的计划,没有任何的规则,没有任何的秩序,没有目的可言。他要表达的是这样的一种世界观,就是这个宇宙没有任何的秩序,没有任何的目的,没有任何的计划,一切都是偶然,都是巧合。

那这一幅作品它反映的这种世界观,在Jackson Pollock的那个时代是很前卫的。这一种世界观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就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没有秩序、没有规则,每一个人都像一粒尘埃一样随机的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任何的秩序需要去遵守。包括性别的秩序、家庭的秩序全部都被抛弃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右边的这一幅作品,这一幅作品你乍一看呐,跟左边这个随机的这个作品好像有几分相似,但是又有一些不一样,这是日本艺术家,他现在人在美国,藤村真(Makoto Fujimura)画的一幅作品。这一幅作品和Jackson Pollock的这个作品有什么不同?Jackson Pollock的那个作品是体现的是无序,而藤村真(Makoto Fujimura)的这一幅作品体现的是有序。你看到这一幅画里面它的墨的线条是有秩序的。在看似没有规则的图形当中又有着一些秩序,看似杂乱无章的一幅画里面又有着一些规则,就好像人的内心,看起来很乱,但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又有着某种的秩序,就像这个世界,看起来这个世界很乱,但是上帝仍然在用他创世之初设立的秩序维系着这个世界。

藤村真(Makoto Fujimura)是一名基督徒,他用艺术来表达信仰,在美国的艺术圈里藤村真(Makoto Fujimura)也算是比较有名了。藤村真(Makoto Fujimura)的很多绘画作品都反映了秩序,这与那些反抗传统、颠覆秩序的艺术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艺术应该反映真理,不仅仅反映上帝的创造,也可以反映堕落的现实。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罪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不完美,人堕落了,这也是真理的一部分。只有当人认识到罪,才有可能寻求基督的救赎。所以基督徒艺术家的创作,也可以反映罪,反映罪的目的不是要渲染罪恶或者宣扬罪恶,而是为了让人看到罪的伤害和真实之后激发人去寻求对救赎的渴望,因为基督的救赎才彰显了最伟大的善,而这种善是来自于上帝。

这是一位中国的艺术家顾德新,曾经举办的一个艺术展,现在顾德新先生已经退出了艺术圈。我不知道顾德新先生是不是基督徒,但是他在2009年的最后一次艺术展可以给基督徒一些启发。在墙上红色的字体密密麻麻的,没有标点符号,写着“我们杀过人,我们杀过男人,我们杀过女人,我们杀过老人,我们杀过孩子,我们吃过人,我们吃过心,我们吃过脑,我们打过人,我们打瞎过人的眼,我们打烂过人的脸”,就是令人震惊的一段话,是对罪恶的控诉,令人非常的震惊。然后在房子的正中央,像是墓地里面的石碑突出来一样,上面刻的几个字“我们能上天堂”。哇,墙上令人震惊的对罪恶的控诉和地上像墓碑一样刻着的我们能上天堂,形成的对比令人震撼。另外的一面墙上有几个英文字,In God we Trust,“我们信靠上帝”。我没有去看现场的这个艺术展,但是看到了几个照片,就让我觉得非常的震憾,意味深长。提到了人的罪,提到了天堂,引发人对救赎的思考。

我们再来看一个美国艺术家,Thomas Kinkade,你看他的这几幅画,会有什么观感呢?他的画非常的怎么样?明亮,很明亮,很清澈,很亮丽,仿佛每一道光都是如此的皎洁,一尘不染。有的人批评他的画太过理想主义了,距离现实太遥远。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这种清澈透明、一尘不染的田园风光。我却有另外一种解读,那就是这样的一些绘画作品也唤起我们对于完美的天国的向往,仿佛看到了当罪的咒诅彻底的被除去,当完美的新天新地降临的时候,那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或者想到起初罪没有进入世界的时候,上帝起初的创造是何等的美好,这些画唤起了我们对另外一个世界的向往。Thomas Kinkade也是一个对信仰非常认真的一个基督徒。

基督的救赎可以让我们心意更新而变化,可以改变一个艺术家创作的理念,可以带给一个艺术家创作的灵感,也可以带给我们欣赏艺术的人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的眼光。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下末日的更新对艺术和审美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耶稣基督再来之前,这个世界会极度的堕落,最终整个的世界会消亡,就如同启示录里面描述的大巴比伦最终会坍塌。我相信在启示录18章描述的大巴比伦的坍塌象征着整个世界体系的崩溃。那么,世界里面的艺术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启示录1814节说:“巴比伦哪,你所贪爱的果子离开了你,你一切的珍馐美味和华美的物件也从你中间毁灭,绝不能再见了。”这里出现了一个词,华美的物件,华美的物件,包括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吗?我相信也包括的。因为在彼得后书第三章说:“凡有形质的都要在烈火中销化。”我相信今天这个世界里面的艺术品有一天也会在烈火中销化。就像启示录184节说的“华美的物件要从你们中间毁灭,绝不能再见了”。

但是在接下来启示录第19章,“华美”这个词再一次出现了。“华美”,同样这个希腊文单词出现在启示录198节说:“光明洁白的细麻衣”。 “光明”那个词就是“华美”那个词。启示录22章第1节说:“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明亮”这个词就是“华美”同一个词。然后2216节说:“我耶稣差遣我的使者为众教会将这些事向你们证明。我是大卫的根,又是他的后裔。我是明亮的晨星。”“明亮”这个词也是1814节“华美”同一个单词。当世界上华美的物件被毁灭了,在新天新地里有另外的一种美,那就是神救赎的子民,以及耶稣基督这位救主他自己的美会存留到永远。新天新地里面的新耶路撒冷在启示录里被描绘的非常的美,有精美的宝石,有巧妙的尺寸和比例,更重要的是启示录2123节,说:“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为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真、善、美的三一真神,他的荣耀充满在新天新地里,美会存留到永远,因为真正的美来自于上帝。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艺术和审美不能存留到永远,那么基督徒在世界上还有必要进行艺术创作并且进行审美吗?

当然,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些作品虽然不能存留到永远,但是这些作品彰显出来的上帝的荣耀却是永恒的。当艺术可以彰显出上帝的真、善、美,那么这个艺术品就相当于把永恒的荣耀投影在这个短暂的世界里,这个作品短暂的存在就具有了永恒的价值。我们从一个作品中欣赏出上帝的真、善、美,那么这样的一种审美就预先品尝到了天堂里的荣耀在现今这个世界里的一线倒影,这可以激发我们更加向往永恒,渴慕见到那位至真、至善、至美的上帝,也可以向世人分享我们的上帝何等美好,所以这样的一种艺术和审美有永恒的价值。

那么,在现在这个世界里,作为基督徒,我们在艺术和审美的事情上可以做点什么呢?

大部分基督徒不是艺术家,但是我们可以学习评价艺术,欣赏艺术。这个世界上艺术领域的大半江山都被非基督教的元素所占领着。当然,那些非基督徒的艺术家也有上帝所赐的普遍恩典,有很多人也可以创作出技术精湛的艺术作品。但是如果没有很深厚的基督信仰,艺术家们会很难平衡而全面的把握住真、善、美这三个元素,更何况有一些艺术家,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本身就是敌对基督信仰的,那他们的作品包含了太多虚假和堕落的元素。所以,基督徒首先应该摆脱那一些为了满足眼目的情欲和肉体的情欲的那一些作品。

我在两年前讲世界观的时候,谈到信仰与艺术的时候,讲到了艺术和娱乐的关系。在今天这个时代,艺术和娱乐的界限逐渐的模糊了。娱乐产品,特别是很多流行歌曲,还有影视作品,还有网络上的这些短视频,艺术的成分越来越低,更多的是满足人肉体的情欲和眼目的情欲的一些娱乐品。其中充满了很多的试探,色情、暴力、物欲,充斥在电影、电视剧、广告、歌曲里面。所以基督徒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学会分别为圣,基督徒需要分别为圣,选择观看的内容是什么?选择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该听什么不该听什么。基督徒还需要学习分辨,分辨艺术,不要只是看外表,还要学习看内涵,不要只是看热闹还要学会看门道。因为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部小说都在传递思想,这些思想会无形中塑造我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以,基督徒需要学习分辨艺术的内涵。

所以在基督徒在审美的事情上需要心意更新而变化。那这一种改变并不是说你简单的改换一下内容,不是说你就把原来听的流行歌曲换成基督教的歌曲,把你以前看的好莱坞的言情片换成基督教题材的电影,把你以前玩的电脑游戏换成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情节的游戏就可以了,没那么简单,仅仅改变娱乐产品这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从肤浅的感官享受中走出来,去培养很深入的审美能力,能够有智慧去发现艺术所传递的真理,有耐心去体会艺术呈现出的良善,能够培养一种敏锐的眼光去发现艺术的美感。

那怎么去培养这一种审美能力呢?

就要从操练耐心做起。先操练耐心,网络技术普及以后,人们喜欢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最近这几年短视频又非常的流行,人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总是追求快捷有效的视觉刺激,而缺少深度的思考。所以,你要强迫自己,经常要把手机、电脑丢在一边,拿一本书到一个没有网络的地方,花几个小时,耐心的读一本书,或者花半天时间仔细的去欣赏品味一些有深度的艺术品。如果你以前只能够看不超过五分钟的短视频,后来你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你可以安静的坐下来听我给你讲枯燥乏味的世界观的课,一个小时你都不走神儿,还一边听一边能够耐心的做笔记,那么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你的耐心很显然就已经提高了。

另外,要增加我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艺术要呈现的内涵呢非常的丰富,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你就需要了解很多历史背景,很多时代的思想背景。所以,欣赏艺术的过程也是我们开阔视野的过程。但我们的最终目的还不是让自己的知识变得更渊博,而是通过艺术去观看上帝在人类舞台上彰显的荣耀。当然从某一些艺术品中,你也会看到人类背离了上帝会走入怎样的困境和迷途,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的现状和救恩的宝贵。

上帝创造我们,赋予我们审美的能力和艺术创作的能力。所以要把这种能力培养起来,发挥出来,按照上帝设计的原则,让他发挥功用,这样才能够更丰富的去彰显上帝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