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教导我们要帮助穷人。
哥林多后书 9章8-9节说,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 如经上所记:『他施舍钱财,赒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
提摩太前书 6:18 说,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
但是,仅仅拿出钱财去帮助穷人就可以蒙神喜悦吗?仅仅为穷人做一些事情就可以满足神的心意吗?
撒母耳记上16:7说, 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
如果我们所做的善事是神所喜悦的,那么,我们不仅有有好的行为,还要有正确的动机和目的。因为神看重我们的心。
首先,当我们行善的时候,我们要避免三种错误。
第一,避免自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上帝赐给我们的良心,当我们行善,我们的良心会有正义感。行善多了以后,我们很可能感觉自己是个好人。行善越多,我们可能会越骄傲。 当我们比别人的行为更好,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好,我们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做对比,觉得自己很不错。甚至,我们想对上帝夸耀我们的好行为。我们很容易把荣耀归给自己,窃取了上帝的荣耀,这就造成一种自义感。所以,要避免自义。
第二,要避免用善行取代福音。
我们应该奉献金钱去帮助穷人,为看不起病的人提供医疗帮助,为不能上学的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都是好事。 但是,所有这些善行都不应该取代福音。因为这些善行可以解决人们今生的困境,却无法赐给人永生。这些善行可以缓解人肉体的痛苦,却无法解决人灵魂的问题。这些善行可以减轻人暂时的痛苦,但是无法改变人永恒的结局。耶稣到世上来,不仅医病,赶鬼,喂饱饥饿的人,耶稣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人赎罪,拯救人的灵魂脱离罪,赐给人永生,拯救人进入上帝永恒的国度。但是,仅仅依靠善行不能实现这些目的。只有耶稣基督的福音可以实现这些目的。所以,不要用善行取代了传福音。
第三,避免把善行当作偶像。
当人们把善行看得比上帝还重要,或者当人们追求善行,而不敬畏上帝,那就是把善行当偶像了。美国人本主义者协会的logo上的标语就是一个例证。他们的标语是Good without a God(没有上帝的善)。他们要追求善,但是,拒绝上帝。他们否定上帝的权威,由人自己来定义什么是善。他们不依靠基督的救赎,而是凭着自己的能力行他们认为的善。他们用道德取代了上帝。这就是把善行当偶像。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们》小说中说,如果没有上帝,一切事情都是被允许的。 因为如果没有上帝,人类就没有道德权威,人类就失去了判断善恶的标准。那么,人一定会随着私欲把罪恶定义为良善。所以,如果没有上帝,一切事情,包括罪恶,都将被人们允许,甚至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而且人们会带着正义感为罪恶喝彩,也会有很多人带着正义感参与作恶。因为,人篡改了上帝制定的善恶标准,把罪恶当作良善。 所以,要避免把善行当作了偶像。
那么,我们如何行善才被上帝喜悦呢?上帝喜悦的善行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正确的动机;第二,正确的目的;第三,正确的手段。当然,这里所说的正确都是按照上帝的标准来判断的正确。
第一,正确的动机包括了信心和爱心。我们相信,行善的机会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我们相信,行善的能力也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我们相信我们要服侍的人是上帝照着他的形象创造的。所以,我们尊重他们,爱他们,因为他们是上帝的创造。我们爱他们是因为我们首先爱上帝,而上帝也爱他们。信心和爱心是我们行善的动机。
第二,我们需要有正确的目的。我们行善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是个好人,更不是追求一个完美的人间天堂。我们行善的终极目的是彰显上帝的荣耀,是为了讨上帝的喜悦。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呢?至少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实现这一目的。第一,通过我们的善行彰显上帝的荣耀。第二,通过我们服侍的人的生命彰显上帝的荣耀。 第三,通过上帝的国度彰显上帝的荣耀。
当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去行善,我们的行为就可以彰显上帝的荣耀。但是,我们更希望上帝的荣耀在我们服侍的人的生命中得以彰显。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工作。当有人帮助他们接受职业培训,当有人为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当他们在工作中把上帝赐给他们的能力发挥出来,他们在工作中可以彰显出了上帝的荣耀。因为上帝让人通过工作治理全地,上帝把这个使命赐给了人,上帝也完成这个使命的能力赐给了人, 所以,当人运用上帝所赐的能力治理全地,人就在客观上彰显了上帝的荣耀。(当然,这里所说的工作包括在家里照顾孩子,料理家务这些不拿薪水的工作。)但是,堕落的罪人并没有主观动机去荣耀上帝。所以,这种荣耀上帝的方式只是客观的效果,并不能讨上帝喜悦。所以,人仍然亏缺了上帝的荣耀。
彰显神的荣耀的另一个更重要途径,在基督里重生得救,生命被上帝改变,并为主而活。让福音的大能在他们的生命中彰显,让圣灵的果子在他们的生命中多而又多,当一个人的生命被改变,他对基督的信心不断增长,他们对天父的感恩不断增多,他对天国充满了渴望, 他其他人很有爱心,上帝的荣耀在他的生命中得以彰显。
彰显神的荣耀的另一个途径是上帝的国度在地上的拓展。今天西方社会的世俗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在地上实现一个完美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贫穷,没有压迫,没有上帝,有的是人的自由和幸福。人本主义宣言第三版在清晰的描述了这个乌托邦的理想,并且宣告说,人类自己有能力实现这样一个没有上帝的美丽新世界。他们目标也不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是人的荣耀。他们期待实现的不是上帝的国度,而是人类的国度。让我们分辨这个世界里的两条路。一条路是人们努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建造一个人类之城,其目的是彰显人类荣耀的。另一条路是我们依靠基督救赎的能力拓展一个上帝之城,其目的是彰显上帝的荣耀。我们是走在通往上帝之城的路上。这条路上的人少,这是条窄路。但这条路通往永生。我们的目标是彰显上帝的荣耀。
最后,上帝喜悦的善行需要有正确的手段。我们行善的方法必须符合圣经中的道德法则。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罪与罚》中有一个穷人,还有一个富人。那位穷人是小说的 主人公,一位贫穷的法律系大学生。那位富人是一个典当铺老板娘。老板娘为人吝啬,唯利是图。老板娘很富有。而那位贫穷的大学生想做一个英雄,可是,他只是一个穷学生,他能做什么呢?这位大学生如果可以用他的打破原有的道德秩序,重建新的道德秩序,那么他将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世界上,财富分配很不平均,有些人富有,有些人贫穷。于是,那位贫穷的大学生杀死了那个富有的老板娘。接下来,道德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杀富济贫是在行善吗?一个富人只因为他的财产比较多就应该被杀死吗?如果一个商人用不道德的手段发财,那么一个公正的社会,究竟谁有权利处罚这个商人?一个穷人只因为他贫穷就有理由抢夺富人的钱财吗?那位大学生可以成为道德英雄吗?他有权利决定善恶的标准吗?最终,这位大学生经历了良心的罪疚感。
因为上帝把普遍的道德法则放在人的良心里。良心的功用说明了,有一位超越人世间的道德和法律的制定者,就是上帝。所有人都有义务遵守上帝制定的道德法则。 上帝在十诫里启示了普世性的道德法则。比如,不可杀人,不可以偷窃,不可以贪婪别人的家产。保护其他人的生命,尊重其他人的私有财产,这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同时,上帝也命令他的子民周济穷人,甘心施舍,乐意奉献。 只有当奉献和施舍是出于甘心乐意,才能算为良善。
当一个人用枪对着我的脑袋,逼迫我拿出钱来分给一个穷人。我把钱拿出来给了那个穷人。我不是在行善。我是在拿钱保命。我的行动不是出于爱心,不是出于怜悯。所以,我不是行善。那个用枪逼我拿钱给穷人的人也不是在行善,他是在抢劫,因为他的手段是非法的,是不道德的。 上帝喜悦的善行需要有正确的动机,也需要有正确的手段。
总结:避免因为行善而自义。避免用善行取代福音。避免把善行当作偶像。如果我们所行的善讨上帝喜悦,我们需要有正确的动机,有正确的目的,运用正确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