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上帝的两个国度里》书评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谈到基督徒和文化之间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关系?有一些教会讨好世俗文化,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往教会里引进什么,这很显然是世俗化的教会,这不可取,我们就不谈了。还有一些人认为教会和社会是水火不容,信仰和文化是格格不入,把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的话虽然想要分别为圣这样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却会失去很多在世上为主做见证的好机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说基督徒应该努力的改变文化,更新文化,把文化努力改造成基督教的样式,那持守这种文化转变论的基督徒,会很积极的参与呃,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

但是我们也要问一个问题,我们改变文化的目的是什么?因为神不仅看我们的行动,也查验我们内心的动机。另外当我们参与文化活动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处理福音使命文化使命之间的关系?还是说我们就认为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分呢,我们如何看待上帝的国度呢?积极的参与社会文化的改造,这就等于建设上帝的国度吗?这背后有很多更深层的神学问题需要来澄清。

还有一种处理基督徒和文化的关系的一种观点叫做两国论,就是这本书重点谈到的神学思想。


但是刚才我们谈到的文化转变论的持有者经常批评两国论,说两国论是把基督主权给缩小了,打了折扣等等有很多的批评。但是坚持两国论的神学家对这样的一些批评做出了回应,指出了这些批评事实上并不符合事实,澄清了两国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观点,并且教导两国论的神学家,也会批评某一种不正确的文化转变论。

如果了解这样一些神学上的对话,我们可以更好的澄清很多的思想。最近我读这本书,这本书是David Vandrunen写的一本书,把他的名字很拗口,我给它翻译成叫做大卫樊卓楠这个名字我觉得给他取的还是挺美的一个中文名字樊卓楠。我们就叫他樊卓楠写了一本书的名字是 Living in gods two kingdoms

A biblical vision for Christianity and culture就是活在上帝的两个国度里,基督教与文化的圣经视角,2010年出版,在这本书的序言的部分就先回应了新加尔文主义保罗新观和新兴教会的文化观,就是他们提出的一种救赎性的文化转变

樊卓兰就批评了这种观念,然后又在书中讲述了他所持守的两国论的神学立场和文化观,最后在结尾的部分他有尝试把两国论的神学有一些具体的应用来处理一些实际的问题啊。

我读了这本书觉得还是有不少的收获,但其中有一些观点我也不完全的认同,而且认为说作者啊也有一些的盲点,他没有看到,但是毕竟这本书的信息量也是很大,而且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就花一点时间给大家做一个读书报告啊,也会加上我的一些评论,希望通过这些分享可以帮助大家来了解新加尔文主义保罗新观新兴教会所共同持守的一种文化观,就是救赎性的文化转变的这种观念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他在哪里出了问题,然后也帮助大家了解两国论究竟是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思想。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书的作者樊卓楠,他是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加州校区的教授,主要在教系统神学和基督教伦理学,他是当下的神学家当中,尤其是改革中神学界研究并且教导两国论和自然法最主要的哲学家之一。我们翻开这本书,你就会首先看到序言的部分,因为这本书的主要话题是谈到用两国论怎样处理基督徒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谈到了基督教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人们一定会想到一本经典的著作,就是尼泊尔的基督与文化这本书,樊卓楠在这本书的序言一开头也提到了尼泊尔,并且引用了他在基督与文化这本书里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基督教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新问题,基督徒在处理基督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个方面已经困惑已久了,这个问题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

樊卓楠接下来就谈到了基督徒和社会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他说每当你在思考你的工作,思考你的学校,还有你的政治观点,或者你读的书,你看的、电影,思考这些问题和你的信仰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你都在面对基督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其实要想厘清信仰和文化的关系并不容易。

然后樊卓楠说,如果想要处理好基督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有很全备而又扎实的神学基础。哪一些神学基础樊春南提到了要有正确的创造论,正确的认识上帝的护理,正确的认识上帝的形象,人的堕落,基督的工作,救恩论教会论末世论。我想在这里还要加一点就是启示论,如何看待上帝的启示?启示论这对我们处理信仰和文化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要想处理好基督教与文化的关系,需要有正确的神学观念。当然了我觉得也需要有对世俗文化有深入的剖析,用圣经来分析,在这个方面剖析世俗文化,范泰尔和弗兰姆做了很杰出的贡献,他们有一些书我们可以参考好。

我们回到这本书里面来,樊卓楠他在接下来他就写到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他发现最近这些年在教会界,包括在改革宗神学界在处理基督教和文化的关系上走错了路,所以他想要用这本书来提供一个更符合圣经的一种观点,把基督教与文化的关系带回到一个正轨上来。

樊春兰并不是否定所有当代福音派的这些观点,有一些的观点谈的也都对,而且也都很重要,但是在有一些话题上出现了很多被扭曲的观点,用这些扭曲的不正确的观点来鼓励基督徒参与文化,来处理文化与教会的关系,甚至对新天新地的盼望都产生了扭曲。

接下来樊卓楠就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当代教会有一些正确的观点,比如说人们很强调上帝是万有的创造者,既是物质界的创造者,也是我们人生所有领域的统治者,人类应该在所有的世上都向上帝交账。

这样的一种观点在最近这些年在福音派的教会里面越来越多的被人提及。樊卓楠认为这种提醒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因为基督徒不应该从更广泛的文化领域退场,也应该带着喜乐的心去承担在社会上的责任,承担文化使命,在文化中去表达了基督徒的信仰。因为在每世界上每一个合法的职业都是宝贵的,所以这一种观点会提醒我们,信仰要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每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最近这些年教会界普遍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当我们在参与文化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生活在一个堕落的世界里,罪影响了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在参与文化活动的时候也要警惕,要分辨并且拒绝文化中的那些罪,在凡事上都能够顺服神的旨意,这一点也是非常的重要,也很有意义。

最后很多当代的这些声音也强调基督徒真实的盼望,是将来的新天新地,还有耶稣基督再来的是我们的身体的复活,而不只是说信了耶稣我们的灵魂上天堂,这些都很符合圣经。

但是接下来樊卓楠说,在某一些很流行的话题上,当代的教会,包括改革宗的教会,都出现一些不符合圣经的错误的观点。比如说在当代有很多的,人说上帝正在救赎所有的文化活动和社会组织,所以基督徒被呼召要去转变文化,要去改变社会组织社会结构,通过这样的工作去建立上帝的国度。

这种观点的某些支持者,他们会说救赎就是上帝恢复的一种工作,具体的来说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始祖亚当的起初的任务,我们要在基督的救赎里把它重新的捡起来,去完成人类的始祖亚当曾经没有成功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按照我们起初神给亚当的护照去发展出人类的文化,对现今的人类社会的文化的这种发展,这种改造,具有救赎的性质,这样的一个转变文化的过程就是在迎接一个新的创造,一直到新天新地达到了最高峰。

根据这一种文化参与的愿景,我们所取得的文化成果将会转变成永恒的天国。里面的一部分将会增就是我们今天在世世界上的文化活动,借着基督的救赎所改变的文化,可以增添新天新地的荣耀。樊卓楠说这就是一种救赎性的文化转变论。

接下来樊卓楠就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新加尔文主义,说到新加尔文主义,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凯博尔,但是樊卓兰在这本书里面,他首先提到新加文主义的时候,没有提到的,首先一个人不是凯博尔,而是另外一个受凯博尔影响的人,home Herman独一无二的,Herman 的姓是Dooyeweerd在樊卓南的另外一本书里面,他说到从两国论的神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凯博尔还只算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

所以在这本书里面,当谈到新加尔文主义,樊卓楠首先提到的是Herman,他也在这本书里面在批评新加尔文主义的时候,没有直接的引用凯博尔的观点,而是直接的引用和批评的是这个Herman的新加尔文主义。另外我要补充一点说,当我们说到新加尔文主义,我们这里面的用词是New-Calvinism and Neo-Calvinism、新加尔文主义,Neo-Calvinism是用词,而不是new-calvinsimNeo-Calvinism,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New calvinism、新加文主义,N-E-W的新加文主义,它是以福音联盟,就是美国现在很有名的福音联盟为代表的。美国改革宗神学界引领了这样一个运动,叫做新 Calvinismnew communism新加尔文主义这个称呼不是别人给福音联盟的,而是福音联盟里面很有名的几个领袖,他们自己给他们运动的一个命令。

所以在美国的新加尔文主义是以福音联盟为代表的,但是福联盟所代表新加尔文主义叫做new Calvinism,但是这本书里面所谈到的 NEO -Calvinism是从荷兰发起的新加尔文主义,这两者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还不能完全画上等号。

所以我们注意有这样一个区分,所以我们在接下来谈到新加尔文主义的时候,我们谈的还不是美国的福音联盟所代表的新加尔文主义,我们这里谈的是neo-calvinism。好,我们继续来看樊卓楠朋友写道,他说新加尔文主义已经影响了很多改革,宗教会和福音派的教会,在过去几十年影响了很多基基督教的学校和大学。樊卓楠说他自己早期所受的教育,不管是在教会还是在学校,都受到了新加尔文主义的影响。

樊卓楠说他所敬重的几位好朋友,牧师、神学家都是在拥抱新加尔文主义。樊卓楠接下来写新加尔文主义在某些方面是正确的,比如说新加尔文主义表达了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愿景,让我们不要把信仰只是当做星期天的活动,不要对文化使命漠不关心,在这方面新加尔文主义给我们很有益处的提醒。

但是新加尔文主义错误的解读了圣经中一些很重要的主题,在鼓励基督徒参与文化活动的这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错误的神学思想,这种错误的神学就是救赎性的文化转变。除了新加尔文主义以外,樊卓楠还提到了保罗新观,还有新新兴教会运动,保罗新观就是代表人物就是N.T.赖特(Nicholas Thomas Wright),新兴教会的代表人物就是波安,麦克劳伦他们也是持守同样的救赎性的文化转变观,和新加尔文主义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

在这里插一句就是保罗新观这种神学观点已经被人们注意很久,比较多的时候,人们是批评保罗新观的教会论,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樊卓楠批评的是保罗新观对待文化的立场,就是救赎性的文化转变观

把樊卓楠写到新加尔文主义,保罗新观和新兴教会在很多议题上并不会彼此认同,但是在一个问题上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认为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应该是针对文化进行救赎性的转变。英文叫做 rid emptyViv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救赎性的文化转变。接下来樊卓楠就重点先谈新加尔文主义的这种观念。他引用两位有代表性的新加尔文主义的神学家的观点,总结了新加尔文主义的几个三个神学要点。

一第一个新加尔文主义的神学要点就是恩典,借着耶稣基督的救赎恢复了自然界。第二,上帝统管,并且定规了所有的现实。

第三,创世纪第一章的文化使命,对于今天仍然是适用的,你听到这里你觉得似乎好像听不出什么问题,这些好像都符合圣经,但是樊卓楠继续的把新加文主义的思想深入的展开,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给它剥开,逐渐的你就会发现最核心的地方出现了问题,樊卓楠就继续写道,新加尔文主义将圣经的故事框架看作是三个部分,就是创造堕落和救赎,并且用这三个部分来构成基督徒的世界观。

说到这里,或许你也会认同,的确圣经里面呈现的世界观包含了创造堕落和救赎。这也不错啊前一段时间我也在讲圣经世界观的课,但是我在讲圣经世界观的时候,我加了一项更新,是谈到圣经的世界观是有4个要点,创造、堕落、救赎和更新。但是新加尔文主义会认为创造堕落和救赎三样没有更新,有没有更新真的很重要吗?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在整个的世界观框架里,要不要加更新这一点是基于我们背后的一种神学思想,这个问题它不仅涉及到末世论,也会涉及到救赎论。

因为新加尔文主义所持守的救赎性的文化转变观,认为救赎和更新是有很大的重合的,他们认为说对现今世界的文化更新,其实就是一种具有救赎性质的工作,借着这种文化的更新,来把这个世界改造成一个新创造,或者把这个世界带入到一个新的创造里面去,所以更新和救赎是不分家的。

所以在新加尔文主义的世界观里只有三项,就是创造、堕落和救赎,没有更新。但是我们如果回到圣经里面来看,这个世界不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创造,这个世界有一天会毁灭的,这个世界不可能永远的长存。无论在这个世上如何的去改变这个世界的文化,都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改变成一个崭新的创造,这个世界上堕落的文化,还有整个的物质界有一天都会消化,在烈火当中归于无有。这是彼得后书第三章告诉我们的真理,罪文化的改造不可能实现人间天堂。

当然了我们应该在我们所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的文化领域,不管是政治领域、商业领域、艺术领域、实践信仰、表达信仰,去改变堕落的文化,这样做是为了见证我们所信信仰的真理,但是我们的动机不是去救赎这个世界,这种文化的参与不应该是救赎性的,而是一种见证,见证有一个超越这个世界的另外的一个永恒的国度,见证我们有一位主耶稣基督,我们是等候耶稣基督的再来等候他再来的时候有一个彻底的更新,新天新地会降临,而现今这个世界会在烈火中消化,所以将来会有一个终极的更新,那就是新天新地来取代现金的世界。

所以符合圣经的世界观,应该是创造、堕落、救赎加上更新。更新和救赎是有关联的,但是更新文化本身它不应该等同于救赎,它可以是我们个人得救所带来的一个实践信仰的结果。救赎和文化的更新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所以说新加尔文主义它不是每一句话都错,但是他的问题隐藏在更深层的神学,所以我们就跟着樊卓楠继续的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来深入剖析。

樊卓南继续写道,他说按照新加尔文主义在创世之初一切都是好的,包括人类按照上帝设计的生活方式去产生出人类的文化,如果没有罪的话,那也是完美的。但是罪污染了这一切,包括文化也被污染了,自然界也落入在咒诅之内,所以整个宇宙都需要被耶稣基督救赎。

有两位有代表性的新加文主义者,WatersPlenty他们都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所以全世界都应该是上帝的国度,因此全世界都是美好的,都是被祝福。的啊,上帝给人类颁布了文化使命,这就意味着人类要使用他们的才干来照管世界,并且发展出人类的文化,这样就可以在整个的受造界释放出巨大的潜能。那么人类这样努力工作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就是永恒的一个默示,就是new earth的新地或者叫新天新地里面的新地,新加尔文主义者 Plenty engage in God's world这本书里面就这样写道,他说我们可以把圣城看作一电源加上几个圆满的事迹。

什么意思?我的理解就是说圆满的几个世纪指的就是我们现今的时代,现今的人类社会。

在现今这个世界里经过了好几个世纪,如果我们努力的啊把现今的世界的文化进行改造,那么人类就会进入一个圆满的时代,就是这里说的圆满的世纪,现今这个世界就达到这样一个与文化改造以后的圆满的状态,再加上起初的一电源,那就是末世的圣城新耶路撒冷。

按照 Plenty提供的方程式,我们如何可以进入永恒的圣城伊甸园,已经存在过了。那么现在剩下来的就是我们努力的去进行文化改造,在这个世界里进行文化改造,就是捡起亚当在伊甸园里还没有完成的那份工作来进行文化更新,重新的来建造人类的文化。

我们继续的回到樊卓楠的文字里面,接下来樊卓楠就谈到了新加尔文主义它是如何谈罪的,由于罪使得整个的受造界堕落了,那么上帝起初的工程也因这人的罪受到了破坏,那人的堕落导致人类的能力行动,还有整个的受造界的秩序都被破坏污染了。

但是上帝不仅维护着世界,保护世界,免于立即的毁灭,而且上帝也展开救赎计划,为的是要保证上帝起初对世界的目的可以实现。

注意这里的关键就是上帝救赎的目的是为了恢复起初在伊甸园里创造的目的,这个很关键,再说一遍,上帝救赎的目的是为了恢复起初在伊甸园里创造的目的,所以对新加尔文主义来说,耶稣基督带来的救赎或者救恩本质上是一种恢复。

根据新加尔文主义者Walters他的观点,我们的始祖亚当没有完成起初神给他的命令,上帝就赐给我们第二次的机会,让我们借着基督的救赎被恢复成地球的管理者,让我们来重新的拿起亚当曾经没有完成的任务,那么基督的救赎就可以洁净罪对文化的污染,让我们可以重新的去建造一个美好的社会文化,来祝福他人,祝福整个的世界。

在人类堕落之前,整个受造界加上人类的文化都应该是上帝的国度。

所以现在在基督里被更新和救赎的受造界,也就构成了一个被更新被救赎的国度。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神国度里面的工作,所有的文化活动的目标都是在推进神的国在新的创造里面的完美的实现。所以我们在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面的日常生活,每一个工作,每一个活动,本质上都是国度性的服侍。所以普莱丁(Plenty)他在他的书中就写到,我们奉基督的名所做的一切,包括去一直去追求公义理智上的启蒙,还有为了他人的生存而提供的帮助等等,这一切都将会保存到来世。

在这样的一个眼光之下,新加尔文主义就会经常的批评那种圣俗两分的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这种圣俗两分法是一种二元化的观点,这种分法会损害上帝的国度的整体性,甚至瓦特尔斯(Walters)他批评这种圣俗两分的观点,有深层的诺斯底主义的倾向,限制了基督主权的范围。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我个人的看法,极端的圣俗两分的这种观念的确忽略了上帝在世俗社会的护理的工作,而忽略了上帝给不幸的人也赐下了普遍恩典,忽略了基督的主权覆盖万有,所以极端的那种圣俗两分当然是有问题的,是不对的,但是新加尔文主义却会走向另外一个错误的极端,就是对没有被救赎的世界过度的乐观,缺乏了对撒旦和属灵征战的认识与警惕。

当然我们相信基督的主权覆盖万有,但是撒旦在主耶稣基督主权的允许之下也在做破坏的工作,的确是有世俗的力量,是有敌对上帝的力量在这个世界里运行。啊是,上帝是有最高的主权,撒旦无法胜过上帝的主权,我们不否定这一点,但是我们也必须来面对这个世界上上帝允许属灵的恶势力暂时的存在。

所以上帝就提醒我们,基督徒在世上的时候,要认识到属灵的征战要分别世俗的文化,要过一个分别为生的生活,这个世界里面的确是有圣与俗之分的,有属,黑暗的有属、光明的有属基督的有属,撒旦的固然不能够胜过基督的主权,我们都承认这一点,但是在这样一个尚未被完全更新的世界里面,这里面的善恶二元圣俗二元的确是存在的,而且这是在圣经里面一个很明显的主题。

我们不能够因为圣经里面谈了二元对立,我们就说圣经里面在支持诺斯底主义,当然圣经里面谈到了这种二元的对立,也就不代表诺斯底主义就是正确的,这跟诺斯底主义没什么关系。我们从圣经里面可以得出这样的一种二元对立,当然我们不需要走到那样一个极端的圣俗两分的错误当中,但是我们也不许也不要落入到新加尔文主义,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入的另外的一个错误的极端。

好,我们继续来看,接下来樊卓楠又谈到了赖特为代表的保罗新观对文化的态度,保罗新观和新加尔文主义在救恩论的方面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于救赎性的文化转变立场两者是比较一致的,更有甚至赖特根据救赎性的文化转变论,为教会提供了新的使命。

所以赖特认为教会的使命不应该只是传福音,还应该包括追求现实世界的公平正义、和平美丽,这应该成为和传福音一样的重要使命。在这里插一句,如果我们明白了赖特的这一种,救赎性的文化转变观,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基督联合教会制作的be the church的海报,海报里面就给教会重新定义了新的使命,包括保护环境,关心弱势群体,反对种族主义,分享地球资源,享受今生等等,而根本没有谈到福音。

我在之前在另外一个视频里就谈过这个问题,在那个视频里我就说be the

church海报所代表的那样一个趋势,不仅是自由派教会的趋势,也标志着美国主流福音派的危机。因为今天的美国的主流福音派多多少少受到新加尔文主义的影响,而支持保罗新观的赖特他的这种文化观和新加尔文主义就有类似之处,而且比新加尔文主义更激进一些,他就走到了与自由派教会同样的境地,所以值得我们去警醒。

樊卓楠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赖特的这种想法和当代的新加尔文主义非常的相似,他们都强调基督徒的文化任务占据中心性的地位。他们认为基督徒在现今世界进行文化更新,是在建造神的国度,是在预备新的创造。在谈到了保罗新观之后,樊卓楠就继续来讲新兴教会,新兴教会的文化观,同样的和救赎,同样的也是救赎性的文化转变

新兴教会的一个代表人物麦克劳伦,他反对基督徒对社会参与的冷漠,他反对基督徒对全球危机没有兴趣。

我在这里又要插一句,麦克劳伦,他认为教会的很重要的一个使命,要参与社会,要关注全球性的危机,他怎么判断今天我们面对的全球性的危机是什么?他如何判断社会的危机是什么?是依据圣经吗?看起来不是,我觉得更多的他是在听信美国的左派媒体的舆论宣传来决定我们面对的全球危机是什么,社会危机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麦克劳伦代表的新兴教会,整体上在政治立场上是非常左派的。

麦克劳伦他呼吁基督徒要发展出一套很有效的叙事框架,这个叙事框架与基督的救赎和罪得赦免没有关系,他所说的基督徒的叙事框架完全就是一个社会转变的一个故事。

他的故事实际上是这样讲的,说基督来到这个世上是要恢复人类重新得到创世纪的起初的工作和潜力,让这些被更新的人类基督徒可以回到起初亚当的角色里面,去做塑造界的管理者。而怎样管理就是借着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的照顾,让整个的世界变得健康,变得和谐,这就是上帝所渴望实现的一个国度。

所以在麦克劳伦的观点里面,耶稣基督所宣告的天国不适合,现今这个堕落的世界分别开来的国度,而是上帝的梦想是要在现今这个地球上来得以实现的,是要借着我们来不断的改造文化,重建社会,来实现上帝的梦想,就是上帝所渴望的一个公义和平的地球,一个人类社会来取代现今这个世界上的不和谐不公平。

所以麦克劳伦就认为启示录21章的新耶路撒冷,在现今人类历史之内的一个盼望。也就是说天堂是借着我们在现今这个世界里积极的参与文化改造社会来可以实现的。麦克劳伦在他的一本书,everything must change,每一件事情都要被改变,这本书里面就这样写,他说他要推广的是一种在宇宙中可以存在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就好像上帝的公益和信实一定会来到一样,他认为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制度会实现的。

所以上帝的国度的福音是关系到我们通过更新文化来把这个世界改造成公义与和平这样一个文化的工作。而辛耶路撒冷就是这种文化工作的一个成果。说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看到救赎性的文化转变观错在哪里?说到底他们是想要实现一个人间天堂,是想要把堕落的世界改造成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而基督的救赎无非只是实现乌托邦的一种途径。

新加尔文主义,保罗新观和新兴教会,在文化转变的这个态度上是持守同样的观点,都是救赎性的文化转变论,但是这三者一个比一个走的极端。

最后樊卓楠总结说,虽然新加尔文主义保罗新观和新兴教会的文化观,让基督徒重新的重视文化使命,但是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对于文化的期盼太过自信了,以至于他们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印象,那就是他们的文化转变的意象和神的国度的概念,还有新创造的概念是唯一正确的。

当人们反对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批评他们的反对者说,反对他们的人对文化议题漠不关心,太冷漠了。说他们只注重灵魂上天堂,不注重我们物质世界和身体的复活,其实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指控。

樊卓楠说伟大的基督徒,包括奥古斯丁、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他们其实都很尊重我们在地上的工作,同时他们也坚信身体的复活,但是他们很谨慎的把基督徒的文化活动和将来要实现的完美国度进行一个区分。这种区分也就是对现今堕落的物质世界和将来的永恒的新天新地来做一个区分。

因为我们知道将来会有一个断裂性的更新和改变,那就是现今这个世界,包括这个世界上堕落的文化,都还有物质界都要在烈火中消化。根据彼得后书第三章新天新地然后会降临,启示录21章我们都会看到这些真理。

所以这一种区分是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实践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而救赎性文化转变的观念不做这种区分,所以救赎性文化转变过度的高举了文化使命,甚至篡改了救恩的意义,也扭曲了末世论。

接下来樊卓楠说他本人其实并不反对基督徒在这个世界里面参与各种的文化活动,事实上樊卓南本人他也很积极的参与各种的社会文化活动,但是樊卓楠强调人类的文化事物是暂时的,是会过去的,基督宣告的天国不是通过政治、商业、音乐或者体育去建立的,我们被拯救是进入基督里,成为新的创造,永恒的天国是由耶稣基督的救赎来成就的。

今天我们说天国在地上已经实现了,是借着教会的成长,天国在地上扩展并且得以彰显,一直等到有一天基督再来进入完美的国度,而完美的国度的到来不是通过人类改变地球上的文化来实现的。潘中南继续写道,根据圣经,我们的确不能够轻视上帝提出的创造,也应该重视文化活动,但是我们必须在基督的属天国度里面的神圣的事物,和现今这个世界里普通的事物之间进行一个区分。

补充一句这里所说的现今这个世界里普通的事情,并不是说现今的世界跟神没关系,我们承认现今这个世界是在上帝的护理之下,一切都是出于神的创造。

所以从普遍恩典的意义上,现今这个世界里面正当的工作啊,合理的这些事物也都是有神圣性的,但是其本质和属天的永恒国度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要予以区分,一个是暂时的,一个是永恒的,一个是普遍恩典的范畴,一个是救赎恩典的范畴,一个是普遍性的国度,一个是救赎性的国度。

这个就是樊卓南所说的两国论所提到的两个领域的区分,两国论并不是贬低现实世界的价值,不是让我们完全的否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是避免我们过度的高举文化,高举到一个不该有的位置,相反的是还原我们的文化参与该有的分量,处理好基督徒和世界的关系和天国的关系。

的确有人做出了比较过度的圣俗二分的这种二元论,但是部分人的错误并不应该否定我们回到圣经里面,用圣经的尺度来区分这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的区分就是两国论的一个基本思想。反正接着在这本书里面写说,在这本书里面他要讲的两国论并不是要鼓励读者从文化活动中退场,相反两国论鼓励基督徒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努力,两国论并不是说要把世界归给撒旦,教会归给基督,认为这两个阵营是两个平等的,但是对立的阵营不是的。

两国论坚信三位一体的上帝统管所有的领域,上帝管理他救赎的教会,上帝也在管理这个尚未被救赎的社会,都在三位一体的上帝的掌管之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也说可以说是一个一国论,但是为什么还要说两国?

是因为上帝治理他救赎的教会所使用的法则,和他护理这个堕落的世界所使用的法则是有差别的。

上帝让教会在地上发挥了功用,和他在地上设立的民事政府要发挥的功用也是不一样的。教会和社会或者说教会和政府都在上帝的权柄之下,但是两者的运作方式应该遵循的原则,要发挥的功能是有差别的,这是两国论所要强调的一个区别。那么两国论的圣经依据是什么?具体两国论是在谈些什么?如何应用两国论来处理当下的现实问题。我们在下集的视频里面,通过这本书后面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下一次的视频里我们也会谈到,樊卓南在这本书里面的一些观点当中值得商榷的一些地方,我们也会有一些点评,我们下次再谈。

 


《活在上帝的两个国度里》书评

我们继续来谈这本书 living in God’s two kingdoms。樊卓楠写的活在上帝的两个国度里,是谈基督教与文化的一个圣经的视角。好在上一个视频我们分享了序言部分,谈到了樊卓楠如何在这本书里面指出这一种思想的错误。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这本书,樊卓南他所提出的另外的一个选项就是两用两国论来处理基督徒和文化的关系。

那两国论到底是在谈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其实在序言里面樊卓南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两国论的基本思想,反正就写到说最近这些年很多人忽略了两国论,甚至误解了两国论,甚至还有人诽谤两国论。但是樊卓楠指出两国论在基督教学史上一直都有着令人尊重的学地位。我补充一下樊卓南的另外一这本书,这本书 《Natural Law and Two Kingdoms A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ed social thought

樊卓楠说两国论可以追溯到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还有之后的马丁路德以及约翰加尔文,还有加尔文神学的继承者。然后樊卓楠说今天很多人毫无根据的把两国论和二元论联系起来,有一些人他们批评两国论,说是在进行一个圣俗二分的这种二元论,他说事实上这个也是有失公允的。另外樊卓楠也说,有人批评两国论主张基督徒在社会中可以过一个道德中立的生活,事实上这个也是不正确的。

 

曾经看提摩太凯勒写的一篇文章,就是讲到基督徒与文化的关系,他总结了4个观点,其中一有一种观点就是他提到了两国论,其中提摩太凯勒就说两国论是在教导基督徒,好像在某些领域可以过一个道德中立的一种生活。但事实上樊卓楠说这是对两国论的一种误解。还有的人说两国论否定了基督涵盖万有的主权,其实这个也是对两国论的误解。也许在历史上有一些两国论的神学版本,可能在某些方面符合上述某些指控。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樊卓楠并不会为那些不完善的两国论去进行辩护,而是它致力于基于圣经发展出比较健全的符合圣经的两国论。而这种两国论是继承了奥古斯丁和宗教改革的属灵遗产。

 

樊中南接着写道说两国论坚定的相信上帝创造了万有,并且相信罪污染了人的生命的方方面面。基督徒当然在社会文化中应该忠实而积极的去工作,所有合法的文化领域的行业都是宝贵的,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向上帝交账,基督徒应该在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活出信仰,但是我们在相信这些事实的同时,没有必要去接受那种救赎性的文化改造【1的意向,符合圣经的两国论提出了一个更好的答案。

 

两国论认为上帝不是救赎文化活动,上帝不是救赎世界上这些各种的机构和组织,而是上帝通过挪亚之约来维护人类的文化和现今这个世界的运行。上帝统治着一个普遍性的国度,樊卓楠叫做common kingdom,我们可以翻译做普遍国度。这个世界虽然堕落了,但是上帝仍然在借着他的主权掌控,我们后面会更详细的来解释这里所说的common kingdom普遍国度究竟是什么意思。简单的来说普遍国度就包含了整个的人类社会,尤其是整体上还没有经历基督救赎的堕落的世界,这个普遍的国度并不存在道德中立或者是一个人类可以完全自制的这样一个领域。因为人类的存在依赖于上帝,依赖于上帝赐下的恩典,而上帝在这个世界里面设置了很多的机构,人类的活动,这些是有它的价值的。但是这些人类的机构和活动,它只是暂时性的,它的目的也是暂时性的,因为这个没有被救赎的世界,它不是永恒的,有一天会毁灭。但尽管如此,上帝又在护理着这个世界,保护着这个世界的存在,所以这个世界上上帝所设立的机构和让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仍然有它的价值,仍然是宝贵的。所以樊卓楠在这个事情上做进行了一个平衡。

 

樊中南说上帝救赎的对象不是文化,而是人,上帝为自己救赎了一批人,是经由亚伯拉罕之约,最终由耶稣基督来成全的,救恩拯救的一批人。这些被救赎的人是被救赎国度的子民。

好,这里又提到了一个国度,就是被救赎的国度。现在上帝在教会里面召聚这些被救赎的人,将来会迎接他们到新天新地。而基督耶稣第二次来之前,基督徒就生活在这两个国度里,一个是普遍性的国度common,一个是救赎性的国度Redemptive Kingdom。基督徒要在这两个国度里用正确的方式来履行自己的责任。

 

在这里我再解释一次,刚才说到这个普遍国度,Common Kingdom就是整体上还没有被基督救赎的一个人类社会,你可以被理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世俗社会,但是樊卓楠在这里没有使用世俗这个词,因为他强调普遍国度也是上帝护理下的工作,也有上帝赐下的普遍恩典。救赎国度则是被基督救赎的子民在地上所组成的群体,在今天则是以教会的形式来体现的。基督徒既生活在社会里,又生活在教会里,这就是樊卓南所说的两国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樊卓楠说基督徒要很喜乐的做天国的公民,但同时基督徒也要认识到自己生活在巴比伦,当然巴比伦要加一个引号,它是一个比喻或者是一个象征。就好像是旧约时代,以色列人作为上帝立约的子民,被掳到了巴比伦这样一个异教社会。当时的以色列人,他们有上帝立约子民的身份,但同时又生活在一个巴比伦的异教社会里,这个状态有点像今天的基督徒,我们是上帝立约的百姓,是天国的子民,同时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遍还不信耶稣的一个世俗社会,所以反正来说我们要喜乐的做天国的公民,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生活在巴比伦,这是一个属灵意义上的巴比伦。在巴比伦的环境里,基督徒为了公义和美善,在文化生活中努力的工作,其动机是用出于基督的爱去爱我们的邻舍,把自己看作流放在地上的寄居的客旅,甚至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永远的家乡,这是两国论带给基督徒的一种人生观,这是樊卓南在序言里面说对两国论的一个总体的介绍,然后在接下来的几章的篇章里面,樊卓就进一步的从圣经来展开讨论两国论的圣经依据到底是什么,他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第一部分是谈到起初的事和最后的事,他是谈到第一个亚当和末后的亚当基督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说耶稣基督作为末后的亚当完成了第一个亚当起初没有完成的使命。什么使命?补充一下。做君王祭祀先知这三重之分的使命,起初的亚当失败了,末后的亚当耶稣基督做了完美的君王祭祀和先知。樊卓楠说,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的理解亚当和耶稣之间的关系,对于称义的教义产生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很难正确的理解基督教和文化的关系。接下来樊卓楠根据希伯来书第二章5~10节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这段经文樊卓楠注意到了第5节说我们所说的将来的世界,神原没有交给天使管辖。接下来经文就说将来的世界神交给了人去管理,亚当失败了,而基督完全的顺服了父神的旨意,所以将来的世界是由耶稣基督带领他所拯救的人去管理的。樊卓楠注意到这里首先就提到了将来的世界,所以他认为将来的世界是神给起是神在起初给人给人类制定的一个终点站。



所以樊卓楠说第一个亚当承载了神的形象,不是让他漫无目的的在起初的创造中去工作,而是为了有一天能够进入新的创造,就是希伯来书25节所说的将来的世界。所以他认为创世纪一章26~28节的文化使命,不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无限期的任务,相反人类本应该在现今这个世界里工作,然后为的是有一天能够进入将来的世界。

 

所以樊卓楠说将来的世界起初就在上帝的计划中,而且上帝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终是借着耶稣基督来实现的,而上帝的心意不是要借着基督的救赎来让基督徒改造现今这个世界,而是借着基督的救赎带来一个完美的新创造,将来的世界。

 

所以樊卓楠说通过基督的工作,信徒罪得到了父亲的赦免,而且把基督的义算在了信耶稣的人的身上,而是借着他在地上活出那完美的一生,他完成了亚当没有完成的任务,他成了完美的君王祭司和先知,他完全的遵守了父神的律法和要求,实现了父臣的旨意,他的义归算在信他的人的身上,是基督完成了这个工作,而父神把耶稣基督的义算在信徒的身上,所以信徒与基督联合享受了基督得胜的工作,成了天国的子民,也就成了将来的世界的国民。

所以基督徒不是要返回到始祖亚当的位置上,不是我们被呼召去忠实于起初的文化使命来赢得将来的世界。相反神已经把进入将来的世界的特权在基督里赏赐给我们了,并且呼召我们在现今这个世界里去承担文化使命,是作为对恩典的一个回应。最后当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现今的世界和其中的文化活动都会突然间的终结。耶稣基督要用烈火审判世界,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会从天降临,他救赎的子民将会永远的在将来的世界里与我们的主永远同在。

 

然后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题目叫做活在巴比伦。我们刚才说巴比伦这是一个象征着不幸的世人所组成的世俗社会。在这一部分里面,樊卓楠重点谈到了基督徒在世上做客旅做寄居者的身份,他先谈到了旧约圣经中上帝的子民在不幸的世人中间生活,就是旧约时代的寄居者,又谈到了在新约时代的基督徒也是地上的寄居者,如同以色列人活在巴比伦异教社会一样。

在这一部分里面樊卓楠提到了两组很重要的概念,第一组概念就是两国论里面的两个国度,一个是普遍国度Common Kingdom,一个是救赎国度 Redemptive kingdom

 

首先这两个国度都是在上帝的主权掌控之下,而这两个国度是经由两个约来正式确立的,普遍国度是通过诺亚之约正式确立的,救赎国度是通过亚伯拉罕之约正式确立的,在诺亚之约里面神应许了,他会保留诺亚的后代,就是全人类以及大自然,全世界都会因着上帝的普遍恩典和护理之功而得以存留,这是诺亚之约。我们今天就活在诺亚之约的应许之下,诺亚之约保证了全世界普遍性的人类社会得以存留,不被立即的毁灭,这个就是两两国论里面所说的普遍国度,但是普遍国度不是永远长存的,因为彼得后书第三章说的很清楚,这个普遍的国度有一天要在烈火中消化,新天新地降临会取代旧的创造,普遍国度有一天会终结,普遍国度是从诺亚之约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来确立的。



 这个普遍国度有几个特征。

  • 第一,它适用于全人类。
  • 第二,普遍国度确保了上帝对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但是这个诺亚之约没有应许救赎,所以说可以理解为在诺亚之约里面,重点应许的是上帝对自然界和社会秩序的护理或者维护,英文叫preservation,而不是redemption,不是救赎,这是第二个特征。
  • 第三个特征就是普遍国度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因为上帝应许在地还存留的时候怎么样?上帝应许说他将来不会再用洪水毁灭全世界,但是彼得后书第三章告诉我们,将来他要用火来毁灭,所以这个普遍国度不是永恒的。
  • 第四,普遍国度是在上帝的主权之下,由上帝在掌控,由上帝在护理,上帝护理者普遍国度,所以现今这个世界还存留,而普遍国度就像一个舞台,为上帝开展救赎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所以在这个普遍的国度里,上帝拣选了亚伯拉罕与亚伯拉罕立约,这就开启了一个救赎的国度。在旧约的时代就是以以色列民作为救赎群体,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以色列人都会得救,而是从约的角度,那么在新约时代则是以教会为救赎群体的。最终我们知道亚伯拉罕之约里所包含的这个救赎的应许是借着耶稣基督的救赎之功来最终得以完全实现的。而救赎国度就是从亚伯拉罕之约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确立,那么可能有人就会有问题,如果说诺亚之约是普遍国度正式的确立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那么在诺亚之约以前难道就不存在一个普遍国度吗?如果亚伯拉罕之约是救赎国度一个确立的标志,那么在亚伯拉罕之前,比如说像亚伯像以诺,不是也是一些信心的伟人吗?难道他们不属于救赎国度吗?所以我的理解是说在诺亚之约以前普遍国度也是存在的,事实上从创世纪第一章,全人类所有的受造界,自从被神创造就一直是上帝所掌控的一个大的国度,只是说诺亚之约是普遍国度确立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同样的亚伯拉罕之约以前也有上帝国度的子民存在,比如说亚希伯来书里也提到,它也属于将来永恒的国度,只是说亚伯拉罕之约作为救赎国度确立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所以樊卓南在这个书上用的很谨慎的用词,他用的是正式的确立和定规这两个国度,是借着诺亚之约和亚伯拉罕之约。事实上在这本书里面樊卓楠在也谈到了亚伯在旧约时代也是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他也承认在亚伯拉罕之约以前,上帝国度救赎国度的子民就已经存在了。

好,这是一组概念,救赎国度和普遍国度。

 

另外一组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属灵对立与文化共生,spiritual antithesis,我把它翻译叫属灵对立,还有一个就是Culture Community,我把它翻译成是文化共生或者文化共存。好,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刚才谈到了两个国度,普遍国度和救赎国度,普遍国度里的人是很多是尚未得救的人,那么他们会组成一个未被救赎的群体社会,但是他们仍然承受着上帝次的普遍恩典和护理之功,但是他们又是抵挡神的,他们的灵魂又被罪所污染,而救赎国度里面的人是重生得救的人,他们是以上帝的旨意作为行事为人的标准,于是这两个国度就会出现一个属灵层面里面的对立,所以这两个国度在属灵上是对立的,是有冲突的,这就像是哥林多后书,第6章、第15章、10 14 15节所说的信的和不信的不能相配,光明的和黑暗的有什么相通?

有基督和比列,信主的和不信主的,这是两个国度的属灵对立。但同时两个国度又有一种文化上的相交和重叠,就是这里所说的Culture Community,我给它翻译成叫做文化共生,或者叫做文化共存。因为什么?因为樊卓楠说虽然我们是属于救赎国度,但是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未被救赎的普遍国度里,我们和不信主的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我们会受到同样的文化形态的制约和影响,我们会去跟不信主的人会去同样的银行,会吃同样的饭菜,会去同一家餐馆,会用同样的支付方式去购物,会用会坐同样的交通工具上下班。我们即使享受着亚伯拉罕之约的属灵祝福,但同时我们又生活在诺亚之约所保证的自然环境里,所以救赎国度的子民和普遍国度的人在文化层面有着交集,就是这里所说的文化共生或文化共存。说到这里我要添加一点自己的评论:这里面的属灵对立和文化共生这种分法很有创意,但是在现实当中事实上是不太容易去进行这样的区分的,因为普遍国度里面的文化是被罪污染的。文化当中包含了太多违背神旨意的一些罪的元素,文化不仅仅只是包括我们做什么交通工具,不只是说我们吃火锅还是吃水煮鱼,文化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涉及到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道德伦理,这就是基于信仰,所以本质上这些文化的内涵其实是一种属灵的事情,所以文化现象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些属灵的本质,我不是说所有的文化现象都有一个道德之分,而是说有一些文化的现象,它是有属灵的本质在里面的,所以属灵领域和文化领域是很难切割的。



在文化领域基督徒是不应该和某些错误的文化共生的,相反基督徒应该指出这些文化的错误,并且用自己实践真理的信仰去改变这种文化。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是在建立一种属灵的对立,所以属灵的对立和文化的共生这一组概念虽然很有创意,但是根本就不现实,而且这样的一种分法很容易让人们忽略了文化背后的属灵本质。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继续谈这本书里面谈到说基督徒作为在世上的客旅,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活在这个世界上?樊卓楠给出了三个态度,基督徒作为世上的客旅用什么态度活在这个世界?他给出了三个态度,第一是服侍,第二是分辨,第三是盼望。

 

我先简单的解释一下樊卓楠的观点,然后我再加一点评论,樊卓楠说,基督徒从事文化活动不应该是想要去打一场文化战,然后想要去打赢这场文化战的这种心态去做这种事情,而是要一颗服侍的心,用爱心去服侍你的邻舍,去服侍这个世界上的人,这是服侍。第二是分辨——他也承认这个世界里面的文化毕竟是堕落的,世界文化里面有很多是被罪污染的,我们也要学会分辨哪一些是错误的文化。第三,盼望——我们应该积极的参与文化活动,但是要保持着一个心态,就是我们不属于这个世界,我们渴望的是将来永恒的国度,服侍、分辨和盼望,这是寄居者的三种心态。

 

那么在这里我要做一个评论,我觉得第一点樊中南说要一个服侍的心态,我觉得这个也不错,但是在他的论述当中,他却犯了一个西方基督徒普遍犯下的错误,或者是暴露了一个西方基督徒常见的盲点——的确我们应该用谦卑的态度服侍邻舍,甚至爱仇敌。但是当樊卓楠说我们不应该持有一种打赢一场仗的争战心态。这一点我觉得我不能够完全的认同。为什么?因为我刚才也说文化领域里面有太多是属灵的事情,文化战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属灵的征战,因为我们知道文化里面涉及了很多内容是关系到我们的信仰原则,关系到上帝所涉及的设计的道德伦理的秩序,比如说婚姻的定义,性别的秩序,对生命的保护与尊重,法律的公平和正义,这些都不只是文化,这些是上帝护理普遍国度的一些法则所以基督徒一方面我们需要为了福音征战,这是很重要的。另外一方面作为地上的公民,我们也需要捍卫上帝护理世界所制定的普遍法则所以我们基督徒特别是教会在宣讲真理的时候,除了在分辨出世俗文化的错误之外,也需要让基督徒能够明白上帝设立的正确的法则是什么,这是一种护教。那么当我们这样做,我们就会不认同同性婚姻,我们就会坚持说性别是由生理特征来决定,的如果我们维持这样一些正确的原则,那么我们我们就会不可避免的陷入文化战,但本质上这又是一场信仰之战。因为我们在维护的在捍卫的是上帝借着圣经所启示的法则,当然我们不需要天天去争论这些社会和文化议题,而忽略了传福音。但我们在努力的实践福音使命的同时,我们也不可能不触及这样一些涉及到我们个人社会生活的一些问题,因为圣经的教导应该是全面的,我们不应该在这些事情上,特别是这些社会和文化议题上稀里糊涂或者装聋作哑,如果是那样做的话,那就是任凭上帝所护理的世界被属灵的仇敌去破坏。

 

所以基督徒需要用谦卑的态度,用服侍的心去服侍邻舍,但是也需要积极的为真理去征战。

 

新约书信有很多经文都在驳斥堕落的世俗文化,并且提醒基督徒不要认同这些文化,要远离这些文化。新约书信里太多经文教导我们这方面的内容,比如说提多书第一章12~13节:有克里特人中的一个本地先知说:克里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懒又馋。这个见证是真的。所以,你要严严地责备他们,使他们在真道上纯全无疵,所以保罗是在谈一种文化现象,但是这一种文化现象和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的原则相违背。所以为了活出一个分别为生的生活,基督徒需要严厉的斥责并且远离这一种恶文化。

 

因此基督徒作为寄居的客旅需要有一种争战的精神,而这一种争战的目的是捍卫真理,是保守我们过分别为生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征战一定会触及到我们和世俗文化的征战。所以保罗在晚年的时候说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他也劝勉提摩太要打那美好的仗。



所以樊卓楠提到了这三点,寄居者的心态:服侍、分辨、盼望,我觉得还不够,还需要加上第四点,就是争战。为什么樊卓楠没有提到征战,我想这是西方基督徒普遍忽略的一点,就是认不清属灵的仇敌是谁,对世俗文化的属灵本质缺少认识和警惕,在中国家庭教会受到政府的逼迫,中国的基督徒很清楚知道教会的敌人是谁,谁在逼迫教会面对的是来自于哪一股势力的威胁。中国的家庭教会的基督徒很清楚,但是西方社会尤其是在美国,基督徒常常不知道教会的敌人是谁,没有经历过显而易见的逼迫,所以没有征战的意识,只强调怜悯爱和服侍。但是对于那些处心积虑的想要摧毁教会的人的诡计,却没有认识,没有警惕,更摊不上防备和反抗。所以还常常用一句很属灵的话作为一个借口,说我们的盼望不在地上,主耶稣已经得胜了,所以西方的教会就会软弱无力,信仰被世俗文化逐渐的腐蚀,而樊卓楠在这本书的最后这一部分谈到两国论的具体应用的时候,就暴露出了这样一个盲点。

 

樊中南也强调上帝的普遍恩典和救赎和护理的工作,但是却忽略了撒旦在普遍国度里破坏的工作,对世俗文化中所掺杂的罪恶的成分,对于当下教会的威胁认识不足。所以在应用的部分,最后这一部分应用的部分这本书比较弱,没有能够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教会和基督徒所面对的危机。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尤其是美国教会面临的危机,一个世俗化的危机,而教会的世俗化很大程度来自于基督徒对世俗文化缺少分辨和批判,反而随着世俗文化的潮流被牵着鼻子走。的确基督徒不应该从社会文化中退场,我也认为基督徒应该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去实践信仰,但是我们的动机和目的也很重要。为什么要这么做?樊卓楠所批评的救赎性的文化观那是一种错误的,我们上一个视频谈到了,但是正如樊卓楠所说的,救赎性的文化转变观是错的,并不代表我们要完全的从文化领域退场。的确我们仍然应该积极的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的各个领域,不管你做什么行业,做什么职业,有什么特长,在这样一个领域去实践出基督徒的信仰,表达出我们的信仰,可以在你所在的领域去营造一种新的文化,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救赎文化,不是去实现人间天堂。

 

我们带着什么目的去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总结以下有两点:



第一、就是我们是维护上帝对这个世界的护理,不是救赎这个世界,不是救赎文化,而是顺从上帝护理世界的原则。我们在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上帝护理世界的基本原则都被挑战和颠覆了。比如说性别的界定,比如说婚姻的定义等等,那么在社会领域要捍卫上帝设计的秩序,这是基督徒我们生活在这个普遍国度里面,顺服上帝的一种表现和顺服上帝的方式,所以在社会领域去实践圣经的真理,我们的目的是顺从上帝护理世界的法则,并且维护上帝护理世界的法则。

 

第二在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实践信仰是为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主权做见证。当我们在职场工作的时候,在家庭关系的时候,都按着圣经的原则去处理。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去顺服自己的主权,我们在向世人做一个见证,说我们的主不只是在星期天教堂里面做我们的主,我们的主是我们生命的主,它是全世界的主,耶稣基督的主权涵盖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我们在哪里都顺服他,用这样的一个态度在社会文化中去活出我们的信仰原则,这是在见证耶稣基督的主权,而不是在缩小耶稣基督的主权。

 

所以两国论并不是说让我们去逃避社会,也不是说让我们对文化采取一种很消极的完全负面的态度,而是纠正我们错误的动机,避免我们落入社会福音的误区。两国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清楚的明白如何在社会领域,就是在普遍国度的领域去实践圣经原则,哪一些圣经原则适用于社会或者政府,哪一些原则适用于教会内部处理基督徒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这本书里面樊卓南就讲到登山宝训和摩西律法做一个对比,就谈到了摩西律法里面所体现的公义的原则,今天仍然适用于普遍国度。登山保训里面谈到的爱仇敌的原则,是在救赎国度的范围里面去彰显出基督已经成全的公义和恩典。但是如果我们把登山保训的原则拿到国会里面去设立国家法律,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乱套的,因为违背了上帝护理世界所使用的普遍的法则,所以两国论它有它的价值。所以读完这本书以后,跟大家有这样一些汇报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