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中世纪与宗教改革
(主后476-1600年)
主后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将基督教设立为罗马国教。但罗马帝国已经经历了长久的道德腐败和政治动荡,危机四伏的局面并不能用一道设立国教的圣旨立即扭转。
主后408年,外族敌军兵临城下,包围了罗马城。罗马城内而爆发严重的瘟疫。410年,敌军攻陷了罗马城,在罗马城里烧杀抢夺。 曾经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如同一朵苦干的残花,在历史的时空里摇摇欲坠。
有人将罗马帝国的衰落归咎于基督教。有些基督徒也为了罗马城被攻陷而不知所措。当人们正在疑惑和沮丧时,奥古斯丁拿起了手中的笔,在413年写下了神学巨著《上帝之城》。在书中,奥古斯丁将上帝之城与罗马代表的地上之城进行了区分,指出地上之城的衰败不能动摇永不衰败的上帝之城。《上帝之城》写完几十年之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
当西罗马帝国衰亡时,帕特里克等人携带着基督教信仰搬迁到爱尔兰。修道运动从爱尔兰兴旺起来,耶稣基督的福音从爱尔兰向外传开。到了主后600年左右,苏格兰的修道士继续将福音传向英格兰地区。从主后500年到1000年之间,爱尔兰的修道士们以宣教士的身份陆续进入欧洲。福音如同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在欧洲大地蔓延。
在第五世纪,日耳曼人征服了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但是,当他们占领了西罗马的领土之后,他们的宗教信仰确被基督教所征服。
与此同时,东罗马帝国的教会也在不断发展。 在整个欧洲,教会逐步壮大。基督教成了欧洲的主流信仰。
尽管如此,欧洲的教会仍然面临教会内部、欧洲外部和欧洲本土三方面的危机。在教会内部,教会的教权与政府的政权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教会面临权利膨胀的诱惑。同时,教会的神学产生出违背圣经真理的教义。在教会论方面,过度高举了人在教会中的地位。在救恩的方面,过度高举了人的功德。另外,基督教神学融合了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学,为日后的神学发展埋下了隐患。
在欧洲外部,伊斯兰教势力崛起并扩张,直接对欧洲的政权和教会构成威胁。欧洲的政教力量从11-13世纪开展了十字军东征,以巨大的代价遏制穆斯林的扩张。
在欧洲本土,从14世纪开始到16世纪,文艺复兴成了一股浓厚的文化空气飘荡在欧洲的上空。文艺复兴的目的虽然不是推翻基督教,却形成了日益高涨的人本主义的文化意识。因此,在十字军东征之后,教会需要在两方面纠正人本主义的错误。一方面是文艺复兴造成的人本主义文化。另一方面是官方教会内部的宗教领域的人本主义。只有上帝启示的真理——圣经——可以纠正人类的错误。然而,在中世纪,并非所有信徒都可以阅读圣经。当人们与圣经隔绝,就难以在信仰上归正,而只能把教会的官方晓喻当作权威。
出生于1329年死于1384年的约翰威克里夫是一个勇敢的基督徒。他不承认罗马教会是绝对无误的权威,他坚持圣经是信仰和实践的唯一权威。威克里夫还制作了第一批英文圣经手稿。作为牛津大学教授、学者和神学家,威克里夫,以及他的信仰立场在整个欧洲广为人知。在他的追随者“罗拉德”和其他人的帮助下,威克里夫制作了数十本英文圣经副本。
威克里夫推广圣经的做法直接威胁了官方教会的权威。教皇对威克里夫的立场和翻译圣经的事非常愤怒,以至于威克里夫死后四十四年,还要下令把他的骨头挖出来压碎,然后撒在河里。
反抗罗马教廷并回归圣经的精神并没有随着威克里夫的死去而消失。16世纪,马丁路德继承了这种精神。马丁路德本来想要解决神学和实践之间的差异,纠正他在教会中发现的错误。马丁路德原本不打算建立一个新的教会。但是,当他于
1517 年 10 月 31 日在威登堡教堂的门口钉上《九十五条论纲》,一场宗教改革的洪流随之到来。
1520年,马丁路德被罗马教廷定为异端。第二年,被逐出教会的马丁路德仍然出现在奥姆斯会议。在那里,他进行了著名的《我站在这里》的辩护。路德被定义为不法分子。在他的支持者的保护下,路德得以幸存。
在宗教改革的时代,许多基督徒为了捍卫圣经真理而死去。改教者们致力于回归上帝纯正的话语,许多人为此付上生命的代价。
宗教改革运动从德国蔓延到欧洲的其他地方。在苏黎世,慈运理是一位宗教改革的领袖。他支持路德的改教精神,并提出了与当时的罗马官方教会不同的圣餐观念。 1536 年,约翰·加尔文在日内瓦出版了《基督教要义》,为今天的改革宗神学提供了全面的系统神学著作。同样在
16 世纪,重洗礼派主张进行更彻底的宗教改革,包括反对婴儿洗礼。
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神学和宗派的多样化。并非每一个宗派的每一种主张都准确地回归了圣经。但宗教改革时期的五大唯独的基本精神对于教会的信仰归正起了巨大的推动力。这五大唯独就是: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基督,唯独因信称义,唯独神的荣耀。
而宗教改革不仅肃清罗马教廷内部的宗教化的人本主义,也在文化领域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抛弃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宗教改革主张高举上帝启示的圣经,归正了以神为本的信仰。于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为日后西方文化的发展埋下了两条脉络: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
宗教改革时期的信仰卫士们无法预料他们为信仰的抗争会给后人带来怎样的影响。但今天,我们都成了宗教改革的受益者。毕竟,在宗教改革之前,并非每个基督徒都可以亲自读圣经。而今天,我们比大多数中世纪的信徒可以享受到更全备更清晰的真理。但尽管如此,中世纪的信徒当中仍然有许多美好的见证人。盖勒特主教就是其中一位。
盖勒特主教(980-1046)
作为基督徒,我们是天上的国民。但同时,我们也地上的公民。盖勒特主教非常了解他在地上的身份和他属天的身份。他知道自己属地的身份是暂时的,属天的身份是永恒的,所以,盖勒特主教甘愿为匈牙利人传福音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此,他毫无遗憾。
盖勒特于 980 年左右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他在一个贵族家庭长大。年轻时,盖勒特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疾病。由于担心他的生命安全,盖勒特的父母将他送到修道院。盖勒特在修道院康复后加入了本笃会作修道士。
在修道院,盖勒特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修士们选举他担任圣修道院院长。盖勒特深知自己更高的荣誉是天上的国民。
在地上,他只是客旅,是寄居的。于是,在
1015年前后,他放弃院长这一荣誉职位,前往圣地朝圣。这次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
盖勒特路过了匈牙利。当时,匈牙利的国王斯蒂芬一世想要把基督教信仰带给他的人民。斯蒂芬国王注意到了盖勒特这位年轻的旅行教师。国王邀请盖勒特为他的儿子伊姆雷王子担任私人辅导老师。盖勒特教导了王子七年。
在王宫里尊荣的生活并没有消灭盖勒特把自己视为客旅和寄居者的人生态度。他并不眷恋皇宫贵族的生活。七年之后,盖勒特走进了巴科尼山脉。在深山里,他孤独地度过了七年。在那里,他专心地为匈牙利人查考圣经和撰写圣经注释。
1035
年,斯蒂芬国王任命盖勒特为萨那德的第一任主教。身为主教,盖勒特的事工重点是默想操练,关心未受过教育的基督徒和异教徒。他向匈牙利人传福音,也训练修士传福音,并建立修道院,开展外展事工。盖勒特的宣教事工对于匈牙利全国普遍接受基督教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
1038年,国王斯蒂芬去世了,但没有留下后裔继承王位。 他姐姐的儿子担任的国王。这位新的国王实行严厉的统治,导致政治叛乱一触即发,异教徒起义极可能发生,并且会对基督徒展开攻击。
盖勒特主教并没有恐慌。他不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政治上的保护伞而岌岌可危。盖勒特主教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天国的公民。纵然国家改朝换代,江山易主,他的天国子民的身份并不改变。对于寄居在世上的天路客而言,地上的安宁与动荡都不能阻挡他奔走天路的脚步。
在新任国王造成的动荡局势中,盖勒特继续他的宣教事工,直到 1046 年 9 月 24 日。那天早上,他在多瑙河畔主持了一场敬拜。然后,他要划船渡过多瑙河。一群异教叛乱者向盖勒特的船投掷石头。盖勒特的船摇摇晃晃,无法顺利行驶。
多瑙河的河水清澈见底,在阳光下荡漾起淡淡的蓝色。盖勒特主教的船在多瑙河上摇晃着。
涟漪激起的水波拍打着多瑙河岸上的石头。突然,清澈的河水里泛起了一团血红色。是的,那是盖勒特主教的鲜血从多瑙河底泛起水面。那些异教徒叛乱者抓住盖勒特主教,把他刺死后,又把他的尸体塞到桶里,从一座山丘上扔到了多瑙河里。
在盖勒特主教被杀死之前,他用教会历史上的第一位殉道士的祷告为那些杀死他的人祈求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
作为地上寄居的客旅,盖勒特主教离开了世界。作为天国的子民,盖勒特主教进入了天堂。他离开了他从不眷恋的地方,他进入了他盼望已久的家乡。
今天的匈牙利基督徒将盖勒特视为东欧信仰之父。
他去世的山丘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布达佩斯树立着一座他的纪念碑。但这一切地上的纪念都不是盖勒特主教所羡慕的,因为他知道,他本不属于这个世界。是的,他不属于这个世界,正如身为天国子民的你和我不属于这个世界一样。
默想与分享:
第一,
回顾中世纪威克里夫为翻译圣经而付上的代价,以及宗教改革的历史。这段历史如何影响你对读圣经的态度?
第二,
你从盖勒特主教的见证中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