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的神学意义和现今应用

申命记记载了上帝通过摩西给以色列人颁布的律法,当时以色列人所在的地点是摩押平原。申命记写作的时间距今已经三千多年。

我们与申命记有时间,空间与文化三重的距离,那么,申命记对于当今基督徒是否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圣经66卷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缺少申命记。申命记在圣经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申命记是上帝的话语,其中包含了很多普世的而又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些真理对于我们今天的基督徒仍然是适用的。

大纲

第一, 申命记的写作背景;

第二, 申命记的主题与结构;

第三, 申命记在圣经神学中的地位;

第四, 申命记对现今基督徒的应用。

申命记的写作背景

申命记的作者就是摩西。这是纯正信仰的基督徒都会接受的事实。

摩西是以色列人的领袖,亲自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经历了旷野里四十年的生活。摩西是上帝向以色列人启示律法的一个媒介性质的人物,所以,摩西从上帝那里领受的第一手的信息,在申命记中很多经文摩西使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对以色列人说话。  

在有些经文中,则以摩西的名字记录历史事实。仿佛摩西以旁观者的角色在写,这种写作的手法更凸显出历史的客观真实性。摩西以第三人称记录自己和以色列人经历的历史,也进一步佐证了摩西就是作者,因为摩西亲自经历过那些事情。

另外,新约圣经,包括主耶稣自己,也印证了摩西是申命记的作者。

大家可以參考使徒行传3:22;7:37;马可福音10:3-5。 

当然在申命记的最后一段,就是在34章,有一小段内容讲到了摩西死后,约书亚接任以色列领袖,那时摩西已经死了,很显然最后那一段应该不是摩西本人写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说摩西是申命记的作者。最后结尾的几句话不能否定整体的内容是出自摩西之手。

你或许在网上或一些书籍里看到“底本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申命记是摩西之后的人把许多不同的资料拼凑在一起的产物。这种学说是受到理性主义的影响, 用人的理性对圣经文本进行批评,忽略或否定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把圣经当作人类历史的产物。如果我们当中有人读神学,为了护教的目的,可以了解一下底本学说,好反驳这种谬误。 如果你不是为了护教的目的,当你读到底本学说的时候,你可以把他当作垃圾丢弃。

申命记的 作者是摩西,但摩西写下申命记的时候是受到了圣灵的默示,因为,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申命记传递的是上帝赐下的律法诫命。摩西是写作的中介,准确无误地在申命记中记载了上帝的话语。因此,申命记准确无误并且有其他圣经书卷一样有权威。

申命记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以色列人离开了埃及,在旷野漂流大约四十年,一代人死去,新一代人成长起来,他们进入了摩押平原,准备进入神应许的迦南地。

本书的写作地点是:约旦河东的摩押平原;写作时间可以推算大约在公元前1410年左右。 

寫作地點,時間和寫作對象可以從1:1-6,5:2-3和29:1找到線索。

为什么摩西要写申命记?因为新一代的以色列即将进入迦南地,要在迦南地做祭司的国度,做圣洁的国民。这是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目的。也就是说,新一代的以色列人要进入迦南地建立一个神权政治的国度。

在西奈山,也叫何烈山,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颁布了十诫。但是,在西奈山领受律法的那一代以色列人在之后的四十年里死在旷野,除了加勒和约书亚。新一代以色列人长大了,上帝在西奈山与他们的父辈所立的约,对着新一代以色列人仍然是有效的。所以,在进迦南地之前,摩西向他们重申西奈山所立的约。 

所以, 申命记的写作目的:预备新一代以色列人牢记上帝与他们所立的圣约, 为进入迦南地建立神权国度做准备。


申命记的主题与结构

很多人一提到《申命记》就会想到律法。的确,申命记作为一部律法书,很强调律法。但是,“律法”这个词还不能完全概括申命记的所有内容。

我觉得,“圣约”这个概念要比“律法”可以更好的概括申命记的内容。

什么是圣约?简单来说,圣约是由上帝制定的规定祂与祂的子民之间的关系的条款。

首先上帝与人所立的约,是上帝制定者,上帝是发起人。

上帝与人是两个不同等级的立约方。上帝是创造者,圣洁而全能。人是被造者,堕落而有限。所以,上帝与人立约不是像两个公司谈生意签合同一样,双方平等互利,讨价还价。不是的,上帝与人之间是不平等。圣洁的上帝愿意与堕落的人立约,这本身就是给上帝赐给人的恩典。

而上帝作为具有绝对主权的造物主基于他的恩典和慈爱,提出了圣约的条款,并保证圣约当中的应许最终一定会实现。上帝有权这么做,也有能力这么做。他不需要和人商量一下,做个谈判妥协折中。没有。上帝单方面的提出了圣约的条款,与他立约的人只需要接受。

这有一点像是遗嘱。一个人去世之前写下了遗嘱,他完全不跟孩子商量,凭着自己的意愿决定财产如何分配。而他的孩子拿到了遗嘱,只需要按照遗嘱的规定领受产业就可以了。 

所以,新约圣经和旧约圣经分别用的testament这个词,“testament”这个词就是遗嘱的意思。我们把他翻译成“约”,这个词表达了上帝是圣约的单方面的制定者,这一特点。

在圣约神学里,我们经常听到亚当之约、挪亚之约,等等。今天,我们时间有限,不谈亚当之约和挪亚之约,我们从摩西之约和亚伯拉罕之约的关系谈起。

申命记是向出埃及的第二代以色列人重申西奈山之约。申命记5章2-3节说明了这一点,耶和华我们的神在何烈山与我们立约。

何烈山就是西奈山。这约不是与我们列祖立的,乃是与我们今日在这里存活之人立的。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西奈山之约与出埃及的那一代以色列人没关系,而是在强调,西奈山之约对于仍然活着的以色列人是有效的。在摩押平原的那些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之约立约对象。

在申命记29章1节说,这是耶和华在摩押地吩咐摩西与以色列人立约的话,是在他和他们于何烈山所立的约之外。

 “之外”的意思是说, 摩押地立约与西奈山的立约是两个独立的历史事件,两次立约的对象是不一样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地点是不一样的,摩押地的立约的内容上扩充了西奈山所立的约,不仅重申了西奈山颁布的十诫,而且在十诫的基础上,颁布了更详细而具体的民事法律,还说明了违约和背约的后果。立约的内容更加具体而丰富。但是,申命记中在摩押地所立的约仍然与西奈山之约是无法分割的。所以,总的来说,申命记是重申西奈山之约。申命记可以视为摩西之约的范畴。

接下来看一下申命记的结构。大部分解经书,是按照摩西的讲道间隔来划分段落的。有人认为是摩西的三篇讲道,有人认为是摩西的四篇讲道。 主要的争议是27章和28章应该和上面的经文放在一起属于第二篇讲道呢,还是和下面的经文放在一起属于第三篇讲道呢,或者是一篇独立的讲道呢?不同的圣经学者看法不太一致。

但是,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我觉得,按照圣约的元素来划分申命记的段落会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整卷书。因为,圣约是申命记的主轴。那么我们不妨从圣约的角度分析申命记的结构。

1-3章,通过回顾历史,讲述圣约中上帝的信实。这是对立约方-上帝-的描述。

4-11章,谈到圣约的另外一个立约方,以色列子民的责任,应该对上帝忠诚。尽心尽性尽意爱主我们的神。不要敬拜异教的假神。这是摩西之约里规定的以色列民的责任。

12-26章,讲到圣约中的生活原则,如何具体的实践律法,活出分别为圣的生活,好做祭司的国度和圣洁的国民。这也是立约子民当今的责任。

27-34章,摩西呼召以色列人终于圣约,具体来说,就是定规了守约与背约的后果。守约,蒙祝福。背约,受咒诅。摩西呼天唤地呼唤以色列人守约。最后几章摩西给以色列人的祝福,还有34章约书亚接任,我就粗略地和前面几章划分到了一起。当然,你也可以把最后两章单独拿出来,另分一段。

这里很清晰的呈现出了圣约这个主题贯穿申命记。


申命记在圣经神学中的地位

要想明白申命記就要明白摩西之約,要想明白摩西之約,就要明白亞伯拉罕之約。刚才我们谈到了亚伯拉罕之约。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再谈亚伯拉罕之约,谈的在具体一点。

我们先澄清几个希伯来文的单词。

一个词是strong 号码4467号,这个词强调的重点是,国度的统治和治理。强调了君王治理百姓,王权得以落实。所以,这个词通常被翻译做国度。

另一个词strong 号码1471号,这个词是指,国民,民族,人民。这个词强调的重点不是统治治理,而是一群人,这一群人组成民族或人民。

国民如何转变成国度呢?如果只有国民,而没有君王,那还不是成为国度。但是,如果只有君王和国民,还不够。还需要有治理的原则、统治的规范,这就需要法律。君王依据律法治理他的子民,这样才能形成国度。所以,一个完整的国度需要有君王,也需要有国民,还需要有律法。当然,如果这个国度是指地上的国度,那麽还需要有土地。

在亚伯拉罕之约中,神应许亚伯拉罕后裔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创世记17章6节。但是,这裡的‘国度’这个词其实是strong 号码1471号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国民,而不是使用的4467号。

创世记12:2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这里的『大国』这个词也是1471号这个词,是指国民。

也就是,神给亚伯拉罕明确的应许是后裔繁多,而众多的后裔会组成一个民族,成为一国度的子民,并且有君王从中诞生。因此,亚伯拉罕之约里,虽然和合本的翻译提到了“国”这个概念,但更准确的说,是国民的应许,而国民是指一群人,所以,这个”国“应许仍然是属于后裔繁多的应许。

但是不是说,神没有亚伯拉罕国度的应许了呢?神给了国度的应许。因为神应许要有君王从他而出。既然有君王,又有国民,那么就自然会有国度。只不过,君王治理国民的政治性的国度是在出埃及之后才明确的。

神拯救他们离开埃及。目的是叫他们归耶和华,做祭司的国度,做圣洁的国民。出埃及记19章6节。在这裡,国度这个词就是4467号,国民就是1471号。所以,在神的计划裡,的确要建立一个有君王治理百姓的国度。

只不过在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当中,首先强调了国民,还有君王、还有土地,就是应许之地,迦南地要赐给亚伯拉罕的后裔。还有亚伯拉罕要做多国的父,万族要因亚伯拉罕的祝福。

亚伯拉罕的之约的应许重点体现在这四个方面。国民,就是后裔。土地,君王,以及亚伯拉罕带给万族万民的祝福。具体经文参看创世记12,15,17章。

我们来看摩西之约和亚伯拉罕之约 的关系。申命记开头1章8节,结尾34章4节,还有申命记中间的好几处经文,都谈到了亚伯拉罕之约。亚伯拉罕之约里,神应许了亚伯拉罕有众多后裔,并承受迦南地为业。在申命记里,摩西提醒以色列人牢记亚伯拉罕之约的应许。

因为,在摩西的时代,亚伯拉罕之约的应许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一部分,比如亚伯拉罕的后裔已经很多了。所以,亚伯拉罕之约是摩西之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是,亚伯拉罕之约还有很多应许没有实现。而摩西之约则为了亚伯拉罕之约的充分实现预备条件。

或者可以这么说,摩西之约是站在亚伯拉罕之约的根基之上,同时,摩西之约也在促进亚伯拉罕之约的充分实现。摩西之约一方面依赖于亚伯拉之约的应许,另一方面也为更多的应许得以实现来服务。 

因为,亚伯拉罕之约里,神应许有君王、有国民,从亚伯拉罕后裔出来。到了出埃及之后,神更明确的说,亚伯拉罕的后裔要成为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

在写申命记的时候,摩西很清楚,以色列人将要进入迦南地建立一个祭司的国度,这是一个神权政治的国度。

在当时,国民已经有了,土地还没有得到。但是,以色列人即将进入应许之地。

君王还没有从亚伯拉罕的诞生。但是, 耶和华神作为他们的王。他们应该顺服神的统治。即使他们有了大卫王,大卫也需要执行神的旨意。所以神才是真正的王。地上的君王其实只是神的僕人,执行神的旨意。那麽,以色列人作为国民,如何接受神的统治呢?

这就需要用律法来表达。神颁布的律法是以色列人建立神权政治的国度必须具备的条件。

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征服了迦南地。亚伯拉罕的后裔获得了神赐给他们应许之地。历史进入了士师时代。以色列人有了国民、有了土地,也有了律法.

耶和华就是他们的王。他们应该顺服在神的主权之下,遵守神颁布的律法典章。可是,因为人的堕落,以色列人总是犯罪、违背神的律法。

师士记最后一句话暗示了一个需要: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這就帶出了一個需要,需要一位和神心意的君王,親自治理神的百姓,把神的旨意具體地落實在以色列國度中。

最终,大卫作为和神心意的君王被神膏立,建立了以色列国,设立的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宗教体系。所罗门的时代建造了圣殿,也有了敬拜的中心。

作为一个神权政治的国度,大卫和所罗门时代的以色列国达到了辉煌的高峰。有国民,也有土地,也有律法,有君王。

但是,地上的神权政治的国度是不完美的,因为就连大卫也是一个不完美的君王,他也会犯罪,也会导致以色列民受造罪的牵连。所罗门更是与外邦女子联姻,导致以色列宗教信仰的腐败。

但是,神也和大卫立约。在撒母耳记下7章12-16节,我们可以看到大卫之约的应许。神对大卫说,我必坚定他的国位直到永远。 你的家和你的国位必在我 面前永远坚立。你的国位也必坚定、直到永远。

很显然,地上的以色列国没有存留到永远,在所罗门的儿子罗伯安执政时期,以色列就分裂为南国犹大国和北国以色列国。北国以色列国在主前722年被亚述帝国所灭。南国犹大在主前586年被巴比伦帝国征服。亚伯拉罕的后裔很多人被掳到异国他乡。

自从申命记写完之后,经历了士师时代,到大卫建立以色列国,一直到亡国分裂,最后南国犹大亡国,在这段历史上,我们同样看到申命记中的约主宰着历史。

第一, 申命记的中的律法应该是大卫等君王治理以色列国家的法则,也是人民应该遵守的生活规范。

第二, 申命记中关于守约蒙祝福,背约受咒诅的约法仍然如同紧箍咒一样在旧约以色列民族历史上发挥效力。

第三, 神的国度要得以实现,需要一位君王拯救人脱离罪的权势,否则,人总是违背神的律法、总是不服从神的统治。因此,人们需要的那位君王必须要有能力拯救人脱离罪。另一方面旧约献祭的礼仪也预表了这样一位救主。所以,申命记中的律法和旧约历史把人的盼望引向基督。

神并没有忘记他与亚伯拉罕和大卫所立的约。最终,神差派他的儿子道成肉身,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和大卫的子孙降生在以色列民当中。耶稣基督借着十字架上的死与第三天的复活,拯救上帝的子民脱离罪的权势,成就了上帝拯救万民的救恩计划。

这里说的万民是指,各个不同的民族的人,只要信靠耶稣基督,即使没有亚伯拉罕后裔的血统,也可以借着信靠基督而罪的赦免,成为上帝国度的子民。这就是耶稣基督与他拯救的子民所立的约。

也就是说,信靠耶稣基督的人也就成了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也享受了神赐给亚伯拉罕应许的祝福。

加拉太书3:29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

罗马书4章更明确的说明这一点,经文很长我们就不读了,简要的说,就是,万族万民中所有信靠耶稣基督的人,就因信称义,成为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承受了亚伯拉罕之约的应许。

也就是说,万民因亚伯拉罕得福,亚伯拉罕要作多国的父,这个“亚伯拉罕之约”应许借着耶稣基督得以最终实现。具体落实在新约时期的教会。

根据以弗所书,基督拆毁了以色列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牆,教会由万族万民中所有被基督拯救的人组成。

神给亚伯拉罕的后裔应许的土地就是迦南地。旧约历史上的迦南地,作为一个象征或预表,指向了将来天上耶路撒冷,永生神的城邑。这就是要伯拉罕所向往的更美的家乡。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看希伯来书11章-12章。

神应许亚伯拉罕,会有君王从他而出。在旧约时代,那位君王是大卫。而大卫在君王的身份上预表了耶稣基督。耶稣基督作神国度的君王,他是完美的君王,比大卫完美。亚伯拉罕之约中,君王的应许也是借着耶稣基督得以终极实现。大卫之约也是借着基督得以实现的。基督建立的国是永不衰败的。而且基督是大卫的后裔。

神应许亚伯拉罕的后裔繁多,但是,不是一些鬆散的乌合之众,而是要成为国民。在出埃及之后,神说他们要成为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

在彼得后书对教会有这样的描述:我们是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属神的子民。就呼应了旧约圣经中,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要建立的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

今天的我们,就是教会的一部分,我们就是天上之城的子民,因著耶稣基督的救赎,我们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而申命记的位置则在这里。

亚伯拉罕的后裔是在经历了出埃及的拯救之后,要建立神权国度。而在出埃及之后,在建立国度之前,需要有律法、需要确立圣约关係,所以,申命记就在出埃及之后,并在建立神权国度之前写成。

申命记的约适用于以色列百姓,也适用于 以色列的君王。其中普世性的属灵原则也适用于今天的我们。

从这个图表中来看申命记的位置,我们就更容易澄清 律法与恩典的关系。摩西之约的重点是律法。

摩西之约的律法是出埃及的恩典之后才有的结果。出埃及是神对以色列人的拯救,预表了耶稣基督的救赎。出埃及的救赎恩典之后,才颁布十诫的律法。

另一方面,摩西之约的律法为新约中更大的救赎恩典预备条件。

具体来说,律法令人经常想起自己的罪,令人知罪。进而预备人心,迎接基督的带来,就是把人引向耶稣基督,迎接更加完美的救恩。


申命记对现今基督徒的应用

申命记启示了一些普遍性的原则对我们仍然使用的。

首先,我们刚才说了,申命记的主题是圣约。圣约构建了上帝与以色列民的关系。同样,今天我们与上帝之间也有立约的关系。

在申命记中,摩西宣告的圣约包含了上帝的对他子民的应许,上帝因著他的爱,赐下的恩典。

申命记也包含了以色列百姓在约中当今的责任,那就是爱神,并顺服神,在爱与顺服中对上帝忠心。这是以色列百姓在约里的生活原则。

同样的,我们在耶稣基督实现的新约里,我们有上帝因著他对我们的爱,赐给我们的恩典,比如,罪得赦免、重生、和好、将来永恒的产业,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在约里有责任爱主、顺服主、对主忠心。爱、顺服、忠心,都是真实的信仰所包含的范畴。

我们在这就看到了圣约的两重属性。圣约即使表达了一种法律关系,也塑造了一种生命的团契。上帝与子民之间的关系有客观的地位,具有法律效力。比如,他是天父,我们是后嗣,所以,我们有承受产业的权利。这是客观的法律效力。

另一面,上帝与他的子民之间有生命团契,不是冷冰冰的合同契约关系,而是爱与被爱的关系,是施恩与感恩的关系,是带着主观感情的关系,所以,圣经把圣约关系比喻作夫妻关系。圣约关係不是合同关係,而是生命的团契。

第二,恩典与律法的关系。申命记强调律法,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在什么情况下颁布了律法。

申命记第五章在阐述十诫之前,现有一个前言,5:6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出埃及记也是先说明这一点,然后颁布十诫的律法。

以色列人首先经历了神的救赎之工,就是出埃及过红海的拯救。然后,他们才领受律法。从救赎的恩典与律法的先后次序来看,以色列人先经历救赎恩典,然后承担遵守律法的责任。

出埃及的救赎故事预表了耶稣基督拯救上帝的子民脱离撒旦的权柄进入上帝的国度。

当我们经历基督的救赎之后,律法仍然对于我们是有用的。律法可以知道我们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准则,是我们成圣的指导原则。当然我们在这里说的律法当然不是杀牛宰羊的献祭的礼仪,也不是某些具有旧约时代特色的民事法规的具体做法,比如休妻的规则,等等。我们所说的对我们基督徒仍然使用的律法是普世性的律法原则,比如,爱神、爱人、分别为圣、行公义好怜悯,等等。这些律法的原则在新约圣经里同样是教导基督徒的生活原则。我们是在经历了救赎恩典之后,有责任遵守律法。而且,基督的救恩赐给我们遵行律法的渴望和能力。

第四,我们如何遵守律法?申命记6章5节,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在新约圣经中也得到了确认。约翰一书 - 第 5 章 第 2 节我们若爱神,又遵守他的诫命,从此就知道我们爱神的儿女。还有很多经文都谈到我们爱神。

如果没有爱,律法就是难以遵守的重担。但是有了爱,律法就不是难守的。我们对神的爱越多,我们遵行神的律法就越轻省。

我们可以用申命记回应我们现今时代基督徒面对的世俗文化的冲击。 

第一,从律法中发现恒久而普遍的道德原则就回应了道德相对主义。后现代文化的基因是相对主义,否认有永恒不变而普世性的道德权威。但我们可以在申命记中找到这里有一位道德权威。申命记让我们看到神不仅是以色列人的神,也是统治全人类的神。虽然有些律法就有文化背景,上帝颁布的律法不是世俗文化的产物,而是基于上帝永恆不变的道德属性,将普世原则在当时代的文化环境中的加以具体应用。

我们都申命记的时候,太强调文化背景,从而把我们和申命记的律法划清界限,觉得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们忽略了在申命记的律法背后有神永不改变的心意,那些具有旧约时代文化特色的民事律法表达了一些永不改变的道德原则。我们读申命记的时候,不要只是看到文化背景的与现今的差异,而是要发现申命记的律法背后永不改变的普世性的原则。因为,上帝颁布的律法不是世俗文化的产物,而是基于上帝永恆不变的道德属性,将普世原则在当时代的文化环境中的加以具体应用。

第二,明白了恩典与律法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回应律法主义。我们不是靠着性律法得救,而实现经历就救赎的恩典,然后才有可能行处律法。

第三,明白了我们在圣约里的责任,我们就可以回应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强调放大自我的意志,但我们是圣约子民,我们的生活需要被圣约所指导和约束,我们没有理由任意妄为、我行我素。

另外,我们与其他的信徒组成一个信仰共同体,正如旧约时代以色列民他们组成圣约子民的集体。我们在教会里构成圣约子民的群体,在这个群体当中领受圣约的祝福,旅行圣约的责任,所以,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集体性的,而不完全是个人性的。

第一,当我们从申命记认识到自然法。自然法就是上帝用来护理人类社会所採用的法则,比如,在任何国家裡法律都有一些共通之处,比如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等等。这些法律适用全人类。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是公正的法律,就必须符合上帝设立的自然法。明白了自然法,基督徒就知道如何在世俗社会里如何实践信仰、如何在公共领域尽到公民的责任。比如,如果一名律师或者立法人员,在设计和执行法律的时候,就需要让这些法律符合圣经中启示的自然法。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是申命记的律法原则,也是一个正常的地上的国度应该遵守的法律原则。相反,如果一个国家设立的法律违背了这个原则,杀人不用偿命,反而可以逍遥法外,偷钱不用偿还,反而可以平安无事。那麽,这个社会则是在纵容罪恶。因为,在没有经历救赎的人类社会,上帝仍然在护理,在地上的国度,仍然有上帝的普遍恩典。上帝护理地上国度的法则之一就是用自然法约束罪恶。

而我们基督徒在教会裡要活出天国的律法,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这是体现了天国的原则。上帝护理地上的国度,和基督藉著救赎实现的属天的 国度,有著不同的运作方式。我们基督徒是属天国度的子民,同时又是地上国度的公民。我们要活出天国的见证,又要作为地上的公民的责任。所以,在应用律法的时候,就要分清在什麽情况下运用自然法,顺从上帝护理地上的国度法则,用公义的法律约束罪恶。什麽时候活出天国的见证,用甘愿捨己的方式,彰显福音的美好,赢得人的灵魂。我们通常重视后者,而轻视了前者。但我们可以通过申命记在这方面补课。


结语:申命记与福音

圣约把神与人链接在一起,圣约也包含了恩典和律法。而这五个关键词都与耶稣基督有分不开的关系。

上帝的独生子来到人间,耶稣做了我们这些得救之人与父神之间的中保。耶稣用宝血实现的新约保证我们得到父神的赦免,成为父神的子民。

主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人间,有恩典、有真理。十字架的救恩是最大的恩典,我们触犯上帝的律法导致的罪债,主耶稣代替我们背负到十字架上。申命记中27-30章谈到触犯上帝的律法的蒙受咒诅。当我们读到申命记中咒诅的经文的时候,不要忘记,律法的咒诅最终落在了主耶稣的身上。本来我们应该承受咒诅,主耶稣代替我们在十字架上承受了。

另一方面,律法所要求的义,主耶稣完全满足了,主耶稣没有违背律法,他有完全的义,他的义归算在我们信靠他的人的身上。 

新约的应许,在基督里实现的。所以,在基督里我们看到恩典之约的圆满实现,在基督里我们看到恩典得以流露、律法得以满足。申命记呈现的神学元素在基督里构建了和谐的关系和完美的秩序。

但这不只是一套神学逻辑,这是关系到你和我生命的好消息。摩西在申命记里呼天唤地地呼召以色列人要拣选生命,对于我们来说,这个选择更加清晰了,那就是选择耶稣基督,这决定了到我们将来的结局,是天堂还是地狱,是生命还是死亡。

我们不仅要选择相信耶稣,而且信靠他,一直到见他面对面的日子。因为我们活在约里,要在约里对主忠心。对约的忠诚表现为我们将信仰持守到底。这种坚持不是痛苦而勉强的忍受,而是因为爱神,而以神为乐。

 本讲座发表于《基督教与科学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