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势力] (從聖經看待心理學)

 




心理学是一个很庞大的学科,涉猎的内容繁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心理学的影响,因为心理学已经被人们当成了科学。某些专业的大学生,即使不主修心理学专业,也必须学习几门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对当今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为基督徒,我们必须要透过圣经来检验心理学是否符合真理。我们无法研究心理学领域的每一个细节,也不需要成为心理学专家。今天我们只从圣经世界观的角度粗浅地分析心理学的几大势力和理论基础。

心理学的世界观基础

现代心理学从18-19世纪一直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代的理论演变,形成了庞大的系统,包含了众多学科分支。如果说心理学像一棵庞大的树,人们常常专注于欣赏树上的一片叶子,而没有从远处审视整个树的形状和扎根的土壤。今天,我们的重点不是研究心理学的细节,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心理学的指导思想有所了解。

心理学的英文单词“Psychology” 是由“psyche”和 “logos” 这两个分别指“灵魂”和“道(或研究、学科)”的词根组成(来自希腊文)。 “psychology”字面的意思是“灵魂之道”或“研究灵魂的学科”。

我们可以在圣经中发现有关灵魂的真理,因为人的灵魂来自于上帝的创造。可是,心理学研究并不参考圣经,也不谈“灵魂”这一概念。

心理学研究人的意识、感觉、认知、情绪、人格和行为等,但是心理学拒绝将这些概念与上帝赋予人的灵魂建立起关系。本质上,心理学是要发展出一套理论取代圣经对灵魂的诠释。这是由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所决定的。

David G. Benner Peter C. Hill在《贝克心理学与辅导百科全书》中总结了现代心理学的几个理论基础,包括自然主义、唯物主义、进化论、相对主义、人本主义。(另外几个理论基础就不一一列举。)

自然主义认为,大自然就是永恒的存在,并不存在超自然的造物主。

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的存在都是物质的,并没有灵界。

进化论认为,人类是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成。

相对主义不相信有绝对真理和道德权威,反而认为道德与真理是因人而异的。

人本主义认为,人类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人不需要上帝。

世界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人,以及如何解决人的问题,因为唯有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而且人是耶稣基督拯救的对象。

把世界观回答的四个问题用在人的身上:人从哪里来?人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人的问题?人有何结局?

圣经提供的答案是:人来自于上帝创造;人的罪是问题的根源;耶稣基督的救赎可以解决罪的问题;人经历了基督的救赎可以重生,不断成圣,生命被更新,并进入完美的天国,若没有基督的救赎,必然永远沉沦。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神的审判,或者被称义,或者被定罪。

而心理学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则是:人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人的问题可能是由生理原因造成(如荷尔蒙分泌、脑垂体特征,等),也可能是后天环境所致(如原生家庭的不幸、社会上遭遇不公,等);人通过心理治疗(如谈话疏导、特殊训练、药物、催眠、冥想、等)可以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目标是自我完善。本质上,心理学是在探索人类的自我救赎。

心理学为何如此流行?

心理学发展的非常庞大,包含了很多分支,比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

人有心灵的需求

心理学在世俗社会中大受欢迎,这并不奇怪,因为人都有心灵的需求。神造人,赐给人灵魂。当人因为犯罪与神隔绝,人的心灵失去了平安、满足和喜乐,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所以,人的心灵需要得到安慰和指引。而心理学恰恰迎合这种需求。可惜,心理学并没有依据真理为人提供真正的答案。

心理学在教会和神学院里被广泛接受。这归因于教会界在圣经真理上的妥协与不信,以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不足。

心理学被误以为是科学

心理学被人们误以为是科学。这是心理学流行开来的原因之一。心理学有很多分支,如同一棵大树张出很多枝叶,其中有些枝叶蔓延到科学的大树上来。比如,神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和神经科学交叉在一起,研究脑神经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在临床上使用脑电图、核磁共振等科学手段获取数据。这种学科交叉为心理学增添了一点科学色彩。但是这种科学成分并不是心理学本身而有的,乃是来自其他学科的。

基督徒不否认身体的生理因素与情绪、记忆力等心理学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为上帝造人,给人肉体和灵魂。情绪、记忆力、想象力、认知能力、意志力等灵魂的功能与肉体的生理指标相互影响,因为人是一个整体。内分泌会影响情绪,脑部的某些物质结构会影响记忆力。这并不违背圣经真理,反而印证了上帝创造之工的奇妙。从学科划分来看,这一部分内容被归属于神经科学更合理。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不同的学科之间有了交叉,以至于心理学这棵大树的枝叶与真正的科学领域的枝叶碰撞在一起。 但是,这一类学科分支并不能代表心理学的全部。心理学更多的内容与科学无关。

神把人造成有灵的活人。即使人堕落之后,仍然有灵魂。灵魂与肉体之间相互关联,但灵魂不完全受制于肉体。科学不能解释或解决人生命的所有问题,尤其是灵魂的问题。

另外,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性行业。它有行业内部的认证机制。获得认证的心理医生还有权利给病人开药方。这使得心理医生与传统的医生显得具有同样的权威和可信度。

在教育界,心理学也被当成与化学、物理学等学科并列的科目在学校里成了一个专业。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如教育学专业)也常常需要学习几门心理学必修课。所以,心理学已经被当成权威的科学被接受了。

心理学符合科学的标准吗?现代科学基本上是以观察、实验和理性分析进行研究。虽然心理学领域有一些研究进行了观察、总结和推理,但是,更多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不是依据科学方法而获得,乃是心理学家的构想。比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都不是实验验证的结论,也无法用实验证实,甚至与常识向违背。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是非常复杂的个体,与周围的人事物有从总复杂的关系,并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具体的研究案例中,心理学家不可能想自然科学家那样在实验中排除干扰因素来发现两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某些心理学实验室在动物身上进行,然后从动物身上观察到的现象应用于在人身上。比如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就在老鼠身上做实验,把老鼠的反应机制应用于人。可是,人们如何证明人与老鼠有同样的心理机制呢?

令人舒心的实用技巧

心理学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提供了一些看似实用的沟通技巧,用于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性格测试让人觉得很有趣。

教会界举办的很多夫妻关系或亲子关系的讲座和营会中也常传授心理学的方法。有些沟通技巧并不需要建立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而是借着人生经验可以总结出来的普遍智慧。事实上,圣经箴言就谈到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

某一些心理学领域的分析方法不需要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比如,把人的情绪和人际交往的模式进行分类,找出不同类型的特点;观察小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认知能力的特征。即使没有心理学,人们通过普遍的观察,通过理性分析,我们也可以做出同样的归纳总结。

但是,当人们把一些通过普遍智慧就可以做的结论放在心理学的范畴里,就增加了心理学的可信度。但是,心理学并不局限于进行这种普遍观察和分析,而是进一步把这些结论当作工具,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指导人们行为的方法。 这些方法看似很实用,而且令人很舒心。因为心理学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上,而且否定人的原罪。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沟通技巧和心理治疗方案通常是让人感觉很舒服,因为它从不指责人的罪,反而把人的罪责推卸给环境。这样,人就免去了罪疚感和悔改的必要性,增加了人的自义,满足了自我中心的需求。这种心理学技巧让人感觉很舒服,因为他迎合了人的罪性。

心理学的势力

心理学的理论体系非常复杂。某些理论并不能彼此兼容。心理学家也承认,心理学处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心理学有几个势力(forces)。这里的“势力”并不是“权势”或“影响力”的意思。每一种心理学的“势力”代表一种心理学的范式,包括一套理念和相应的方法。

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约翰·布罗德斯·华生(John B. Watson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华生把心理学视为一门科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意识,因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可观资料,而人的意识不是可以观察的客观实体,不应该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的行为简化为人作为有一个有机体会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的反应,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则是寻找“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可以预测并控制人的行为。

华生和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常用动物进行实验。他们相信人和动物在心理上没有质的差别,所以把在动物身上观察的结论应用在人的身上,用来预测并控制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用进化论的眼光将人与动物视为同类,用动物的心理活动推测人的心理活动。但根据圣经,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受造物。动物并不具备人格特质。人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本质区别恰恰体现在行为模式和促使行为的心理因素,如情感、动机、意志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用唯物主义的眼光把人当作纯物质性的有机体,人如同一台生理机器,而不承认灵魂的存在。但是,圣经告诉我们,神造人给人肉体,也给人灵魂。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的行为解释为接受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圣经教导我们,人有意志,可以做选择。人的行为是自己选择的。人不能只是接受刺激,而要主动与环境进行正确的互动。某些情况下,我们遇到不良的刺激,要逃避,而不要回应。比如圣经里说,要逃避少年人的私欲,远离淫行。

行为主义心理学否定了人的意志,抹杀的人的道德责任。如果一个人开枪杀人是因为内分泌失调所致,那么他就不能被定义为罪人,而是被视为病人。罪人需要面对审判,而病人则需要被医治。病人是疾病的受害者,需要被照顾,被同情。如果一个杀人犯是内分泌物的受害者,那么他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而只需要接受治疗即可。这显然违背了圣经原则。根据圣经,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需要承担自己的选择导致的后果。人不是纯粹的生理机器,而是有意志和相对自由的活人。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当下已经不再受很多心理学家的欢迎,但是它塑造的世界观和判断逻辑却仍然影响这当今时代。

 心理学第二势力:精神分析

 1899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梦的解析》一书出版,精神分析学派正式形成。1919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成为心理学的“第二势力”。弗洛伊德和荣格是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比较大,我们就了解一下他发明的几个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探讨的内容恰恰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去触碰的意识领域。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层次。

潜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最深层,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潜意识的内容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只好被压抑在潜意识当中。

意识是心理活动的表层,是我们能够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 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它的功能是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冲动进入到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说:“潜意识一旦进入意识,精神疾病的症状会立即消失。” 发觉被压抑的潜意识可以使用方法有解梦、口误、自由联想、催眠,等。

弗洛伊德对人格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人格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层结构。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它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化的我,是从儿童时期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法、对文化传统和价值信念的继承而形成的。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相互关联。自我一方面要设法满足本我的快乐欲,同时又要使行为符合超我的道德要求。自我的力量必须足够强大才能协调矛盾,否则就会人格失衡。弗洛伊德还把精神官能症归因于道德规范的限制,以及因为道德约束力而让然产生的罪恶感。

作为达尔文主义的信奉者,弗洛伊德称,有着原始冲动的本我属于人类大脑最古老最动物性的部分。而具有理性心智的自我是进化而成的大脑皮层所产生的结果。因此,社会道德规范认为“坏”的事情,并不是“罪恶”的,而只是反映了人类大脑比较古老或动物性的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道德被解构,并变得很虚无。

弗洛伊德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人格发展说。他把人格发展的历程分为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器(12-20岁)。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的划分不难看出,他过度放大“性”本能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在弗洛伊德眼中,几乎所有问题都与性本能有关。这为日后西方社会的“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我们并没有系统性地学习过弗洛伊德的理论,但是他发明的某些概念我们并不陌生。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对这个时代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如何从圣经的眼光看待弗洛伊德的思想呢?

弗洛伊德用他的想象力将上帝创造的人进行了解构,把上帝创造的完整的人格用不切实际的联想拆分成不同的层次。上帝造人,赋予每个人一个人格。人格是整体性的,并没有分层次。罪污染了人的方方面面,而不是隐藏在意识的深层。

而弗洛伊德本人非常反对基督教,并用心理作用解释基督徒的信仰经验。这对后人解构并遍地基督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人格的解构即违背圣经,又无法得到经验的验证。我们不需要分析本我、自我和超过、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分别错在哪里。因为这些定义本身都是伪概念。这些理论如同弗洛伊德挖的坑,我们不要遵循他的思路,跳到他挖的坑里。 虚无的伪概念根本不需要去探讨。但是,相信弗洛伊德理论的人,会错误地认识自我,并发展出错误的人生哲学和心理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将人格和意识解构,并进行解梦,这与圣经中禁止的巫术本质上是一样的。创世记40:8,约瑟说,“解梦不是出于神吗?”  在历史上,某些特殊情况下,上帝使用梦进行启示的工作。上帝还把那些梦的解释启示给他要使用仆人,如约瑟、但以理,等。用梦启示信息不是普遍的做法。解梦不是人可以随意做的事情。弗洛伊德一方面否定上帝的启示,一方面自己解梦,本质上这就如圣经中的巫术一样。

精神分析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荣格也乐于解梦。荣格年轻时曾经做个一个亵渎上帝的梦,并在梦醒之后背离基督教。这个梦不是促使他背离基督教的唯一原因。事实上,他在做梦之前早就厌恶基督教了。后来,荣格还沉迷于东方宗教,有通灵交鬼的经历。

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由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以卡尔·罗哲斯为代表,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成长与发展,称之为“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通过以下努力达到自我实现:客观地观察现实、接受自我和他人,真诚、委身、自我管理、有感恩的心、超越自我、关心社会、与人建立深入而持久的关系、包容他人、有创造力、自给自足。

只有当一个人满足了低等的生理需求,安全感,社会需求之后,自我实现成为成就。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纯粹的精神健康是尽可能把自我彰显出来,而不是压制自我,因为人的内在本性是好的,或者是中性的,但肯定不是坏的。如果允许自我引导的人生,我们将获得健康、丰盛和幸福。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前提假设是“人性本善”。它的第二个假设是,个人应该关注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环境、思维过程和情绪,而不应该关注任何灵性问题,因为灵是不存在的。它的第三个假设是,当我们控制好上述因素,精神健康可以实现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哪些方面违背圣经呢?

其实,人的尊严、价值和人生的成长模式都在圣经中可以找到答案。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受造物,人的尊严来自于上帝的形象,人的价值在于彰显上帝的荣耀,人的成长模式应该是经历基督的救赎而重生,并在成圣的过程中顺从圣灵的引导,活出上帝的心意。

人本主义心理学拒绝承认上帝的权威,叫人摆脱上帝来自我实现。本质上使用人取代了上帝。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本善,违背了原罪的事实。因此,它描绘的自我实现必然是一种自我欺骗。人人生来都是罪人。但通过基督的救赎,我们可以重生,成为在基督里新造的人。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叫人尝试自我救赎。人本主义心理学叫人彰显自我。而基督徒在成圣的过程中,要否定自我,活出住在我们里面的基督,治死败坏的老我。

另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生理和安全等肉身的需求是首要的,必须首先满足。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属灵的需求,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裕。一个贫乏的人也需要获得归属感。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人也会追求更高的属灵目标。主耶稣看到一个穷寡妇将仅有的两个小钱奉献给神。历史上不计其数的殉道士放弃个人的安全,为了传播福音而流血舍命。他们的见证推翻了马斯略需求层次的构想。

心理学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苏蒂奇(Anthony J. Sutich)在其主编的《人本心理学杂志》1968年第1期上撰文宣称:“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 即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形成"。现在仍然在世的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也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过度关注自我是不健康的,因此叫人追求高层意识(Higher Consciousness)。

要想从自我中释放出来,可以通过冥想,进入更高层的意识,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高层意识是没有肉体的 痛苦,没有心灵的痛苦,没有精神的痛苦的完美境界。如果你可以进入更高意识,你将得到医治。

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与东方宗教的联合,与新纪元运动交叉在一起。超个人心理学是非常危险的。它显然是在让人追求灵界的东西。但是,它又不相信创造天地的独一真神。所以,它为邪灵敞开了大门。本质上,这是异教的通灵术。

Etan Boritzer写的在儿童读物《what is god》一书就推广这种理念。他写道:“如果你想感受到神,你可以闭上你的眼睛,听你的温柔的呼吸。即使你没有触摸到每一件东西,你也想象你与每一件东西之间的连接。”  这是通过冥想去感受泛神论概念里的神。这是非常危险的。

本质上,超个人心理学是上帝禁止的通灵的巫术,是宗教实践。

在最近这些年,心理学界还发展出了家庭结构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生态心理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等等。有学者认为这些心理学分支也可以归属于心理学第四势力。

心理学第五势力、第六势力?

最近这些年,也有人提出过心理学第五势力和第六势力。但是,一种心理学范式要成为被公认的势力,需要时间的印证。目前,对于心理学第五势力和第六势力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观察。

斯坦佛大学心理学家Draw Krafcik和加州圣玛丽学院心理学教授Colette Fleuridas2019年发表一篇论文,将心理学第五势力定义为“社会公义”(Social Justice)。

美国的心理学界也受到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上一堂课所讲,文化马克思主义把黑人、女性、LGBTQ群体定义为受压迫者。心理咨询师要想对病人进行治疗,就需要理解病人遭遇的社会不公。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不应该只是专注于个体的人,还应该把社会群体之间的压迫放在研究范围之内。如果不消除压迫,心理咨询师无法从根本上医治病人。因为病人离开咨询室之后,仍然要回到被压迫的文化中去,继续遭受心灵的创伤。所以,心理咨询师的呼召是应该是消除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压迫,推动社会公义的追最终实现。

Draw KrafcikColette Fleuridas把整合心理学归属于第六势力。整合心理学是把其他几种势力和不同的心理学分支整合起来。

超个人心理学代表人物Ken Wilber也以整合心理学家著称,他称整合心理学是第五势力。最终,心理学第五势力花落谁家,还有待观察。

被心理学改造的当今社会

总体而言,心理学是在上帝启示的真理之外处理人的灵魂。尽管心理学家拒绝使用灵魂一词,也拒绝接受上帝在圣经中启示的真理,但他们处理的对象本质上都属于灵魂的范畴。灵魂来自上帝的创造。上帝也将灵魂的来源、灵魂问题的根源和现象,以及结局灵魂问题的救赎之道,都在圣经中启示出来。在圣经之外解决灵魂的问题是十分危险的。

今天,在心理学的影响下,人们普遍把人的犯罪归因于内分泌失常等生理原因,或者社会不公、家庭不幸的外部环境原因。圣经中的罪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病人。罪恶的肇事者被视为可怜的受害者。人的道德责任被丢在一旁。人们不再被要求省察自己的罪,却被鼓励自我实现。

192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著名的绑架杀人案(Leopold and Loeb案)。案犯的辩护律师Clarence Darrow的一句辩护词影响深远。他说:“我知道这两件事中的一件事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可怕的犯罪是他的生物体内所固有的,是来自于他的祖辈的遗传;或者是来自于他出生之后接受的教育和培训。”  

 

2015年,美国俄勒冈州的一所社区大学发生了校园枪击案。一名26岁的学生开枪杀死了9个人。事件发生后,当时的奥巴马总统发表演说。他说:“我们还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做这件事。但是公平的讲,任何做这种事的人都是有精神疾病,无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全世界到处都有这种有精神疾病想要伤害他人的人,我们的国家不是唯一一个。”

在还不知道这个人杀人的原因之前,直接把凶手定性为精神疾病,而忽略杀人动机。还说这是公平的。这明显违背圣经原则。按照圣经真理,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上帝面前为自己的行为接受审判。上帝不仅查验人的行为,也查验人的内心。人做事的动机要摆在上帝面前被审问。人需要为错误的行为承担责任,有需要为邪恶的动机而悔改。

尽管有些人的确有精神疾病,但是很显然不应该把所有罪犯都用精神疾病去解释。但主流文化却恰恰这么做。

2015年另一起枪击案发生之后,当时的众议院议长保罗瑞安做出回应说:“这里类悲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精神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改善美国的精神疾病医疗体系。”  

让我们唤醒被遗忘的常识。当凶杀案屡禁不止,我们应该多盖几所精神病院,还是提升警察的治安能力呢?

2020年夏天,美国很多城市的街头出现了暴力事件。川普总统呼唤恢复法律和秩序,并且为警察培训增加经费,提升警察的执法素质和执法能力。可是,川普却被指责为搞法西斯专政,还有人说川普是疯子。

这是一个没有常识的时代。有常识的人被定义为疯子。失去常识的人被视为光荣正确。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疯人院里。今天的世界何以沦落到如此地步?在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心理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寇尔森在《世界观的故事》这本书里记载了他真实的经历。寇尔森去挪威访问一所监狱。监狱的官员们为他们这所造价昂贵的先进的监狱设施感到自豪。他们认为,他们在采用最符合人性、最进步的方法对待犯人,并且那个也被许多监狱管理学家所称赞。监狱长是一位精神科医生。监狱为囚犯提供心理治疗的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当寇尔森问这所监狱里有多少囚犯患有精神疾病时,监狱长迅速回答:当然是全部咯。每一位犯下暴力犯罪的人显然都是精神失衡。” 她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良善的,任何人之所以做出可怕的事必定是精神异常或心理疾病。解决方式是心理治疗。那一天,寇尔森想监狱里的囚犯讲道传福音。他发现这些囚犯对他的信息无动于衷。当寇尔森将要离开监狱的时候,有一位女警来向他表示感谢。这位女警是一位基督徒。这位女警讲述了她在这里工作感到非常沮丧,因为在这里完全没有个人责任的概念。当寇尔森离开挪威,抵达苏格兰的时候,他接到一个电话。电话另一端是一位在挪威的同工,一边哭泣一边告诉寇尔森说,那所监狱里的那一名基督徒女警死了。因为监狱指派这位女警监护一位男性囚犯外出看电影,而这是那个囚犯心理治疗的一部分。而那位囚犯在回来的路上强暴并杀死了这位女警。

在这个世界上,上帝抑制罪恶的手段包括福音、法律和良知。福音可以从根本上战胜人的罪性。律法可以借助刀剑的权柄约束罪恶。良知则让人基于常识性的道德意识来制约人的行为。我们生活的时代,福音、法律与良知这三样东西都在被人们抛弃。

圣经与心理学不能整合

心理学在理论根基上与圣经真理格格不入,发展方向与圣经真理南辕北辙。但是,非常遗憾,教会界却广泛接纳心理学。许多神学院的辅导专业也都教授心理学。在美国,拒绝心理学的神学院已经所剩无几。

 

美国的福勒神学院是圣经与心理学整合运动的先锋。1963年,David Hubbard接任福勒神学院院长之后,将神学院信仰告白中的“圣经无论整体或部分都没有任何错误”的宣言删除。相当于放弃了圣经无误的立场。1965年,福勒神学院成立了心理学研究生院,将心理学与圣经融合在一起,发展容纳心理学的基督徒辅导学。

在费城威斯敏斯特神学院的Jay Adams1960年代开始,致力于维护单纯基于圣经的辅导学,发展了不参杂心理学的圣经辅导(Biblical Counseling)。圣经辅导不是辅导人学习圣经,而是用圣经的原则辅导人解决心灵的问题。因为心理辅导要解决的问题,本来可以在圣经里得以解决,Jay Adams把它重新拿回圣经的框架里去寻找答案。

但是,很多人对Jay Adams的纯圣经辅导存在着误解。常见的问题是,如果有些人的确是因为生理问题导致了精神疾病,的确需要吃药,圣经里也没有提供药方。其实,纯正的圣经辅导并不是反对在需要吃药的情况下吃药。圣经辅导反对的是建立在错误的理论基础的以人为本的心理学取代耶稣基督的福音来解决人灵魂的问题。

在心理学以强大的势力支配着整个社会,也渗透到神学院和教会里的时候,我们稍微看到一线亮光,仍然有人在坚持圣经的路线,尽管这些是少数,至少上帝还保留着这样一批人。愿我们也选择正确的立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