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謀殺案
1924年5月,18歲的理查德·理泊德(Richard
Leopold)和19歲的納森·婁博(Nathan
Loeb)綁架並殺害了14歲男孩波比·弗蘭克斯(Bobby
Franks)。兩名兇手公然承認他們精心策劃了這起謀殺案。控方律師要求法官判處二人死刑。
然而,經過辨方律師的辯護之後,這兩名殺人兇手不僅被免除死刑,並且受到民眾的同情。辨方律師采納了當時流行的內分泌學,獲取了某些醫學證據,證明理泊德的松果體鈣化,甲狀腺和腎上腺髓質異常。而婁博則在潛意識裏具有較低的自我約束力和判斷能力。於是,這兩名兇手被解釋成兩名病人。他們的罪行被定義成生理機能異常導致的不得已而為之的病癥。因此,他們無需按照法律被判處死刑。人們不再譴責他們的罪行,而是可憐這兩個深受內分泌物質所害的年輕人。
21世紀的槍擊案
2015年10月1日,俄勒岡州的一所社區大學發生槍擊案,槍手至少打死了九個人。而美國總統奧巴馬當天在針對此事的評論中,首先把槍手描繪成精神疾病(sickness
in mind; mental illnesses)的受害者。民意支持率最高的總統參選人唐納德·川普(特朗普)在接受采訪時也把兇手描繪成有疾病的人(sick)和孤獨者(loner)。
2015年11月27號,美國科羅拉多州又發生了一次槍擊案。在這次案件之後,美國眾議院議長保羅·瑞恩發表講話稱此類槍擊案的一個共同點是槍手都患有精神疾病,因此建議美國改善精神疾病醫療體系。然而,事實上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那名槍手患有精神病。
把罪犯想象成精神病患者是今天很流行的思維。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兇手可能在童年遭受了虐待,留下了心理陰影;或者生活在環境惡劣的貧民區,受到了壞人的影響;亦或因為父母離異而失去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因此,兇手的精神受到嚴重的創傷,心理受到無情的傷害。作為一名受害者,他在某些情況下做出了不理智的決定而傷害了其他人,這不能怪他,只能怪社會。
「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
人們對上述幾個刑事案件的解讀反映出一個共同特征,即人們把肇事者詮釋成受害者,或者說,人們把罪人解釋成病人,從而,罪人不需要為他們的罪承擔責任,反而應該得到別人的同情。在第一種情況裏,人被當作物質性的生物體。人的行為被歸因於內分泌、神經系統等生理指標。第二種情況裏,人被當作社會動物,人的行為被歸因於社會文化塑造的精神特征。人到底是一種物質機器,還是一種文化產物,或者是其他的什麽東西?人們在哲思中迷失了自己。
其實,這兩種思想的根源分別可以追溯到起始於19世紀末開始的現代主義思想和20世紀後期開始形成的後現代主義思想。
現代主義思想崇尚科學,推崇理性。現代主義思想嘗試從理性和科學的角度解釋人的社會行為。而進化論是現代主義的代表思想之一。依據進化論,人是進化而成的高級哺乳類動物,人是純物質性的,人是有由一堆化學物質組成的生物體。因此,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的生理特性,並將人的行為歸因於某項生理指標,符合現代主義的思維。根據這種思維,一個人情緒低落是多巴胺分泌量過低造成的;一個人有性沖動可能是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分泌過多造成的。當人被視為一種生化物質,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歸因於某中生理化學反應。1924年的理泊德和婁博的辯護律師就是采用了這一思想路線救了他們的命。
而後現代主義努力否定現代主義所推崇的理性。後現代主義懷疑理性的功能,否定絕對的真理。關於人是什麽,後現代主義從社會文化的視角解構了人的個體真實性,將人詮釋成文化的產物。後現代思想認為,人是社會的一個「結點」。比如,1980年代的中國某個城鎮的某個家庭成長的一個孩子,後經努力學習考入上海的某所大學,畢業後留在上海工作。那麽這個人是誰呢?根據後現代思想,這個人是他/她所處的社會文化的一種具體反映。此人所經歷的1980年代中國的社會文化、他的家鄉的風土人情、他的家庭背景、他在上海讀書所受到的文化熏陶、他大學畢業後在上海經歷到的市場經濟的體系、等等,在這一切社會文化因素交織在一起打了一個「結」。這個「結」就是這個人。這個人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所反映的社會文化。這個人在社會文化的網絡中失去了個體的真實性,而變成了被文化塑造而成的社會背景的映射。這是後現代的思想。後現代不願意成一個人是罪人,哪怕這個人犯了滔天大罪。因為,後現代認為沒有絕對真理,所以沒有衡量罪的絕對準則。另外,後現代認為一個人只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如果你說一個人犯了罪。那麽後現代主義者說,這個人只不過反映了這個社會的某些弊病。如此,話題的重點就從這個人轉移到了社會文化的背景上來。今天人們習慣性地用精神病解讀人的犯罪原因正是出於這種後現代思想。後現代主義者進一步把精神病歸結為社會的不公和文化的偏見對病人的殘害。當然,現當代主義者可以把精神病歸因於身體內的某種生理機能的紊亂。無論如何,兩者都抹殺了人的道德責任。
可是,如果是病人犯了罪,那麽誰來為病人的罪買單呢?現代主義者要求人體內分泌的生化物質為主人的罪負責嗎?後現代主義者要求整個社會或者祖輩的哲人為一個罪犯的罪承擔責任嗎? 顯然,這都是很荒誕的。
現代主義VS聖經
的確,人的具有物質的成分。但是,人不僅僅只有物質成分,人還有非物質的靈魂。根據聖經創世記2:7說,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上帝賜給人靈魂。所以,人有情感、意誌、理性、道德意識、宗教情結,等靈魂層面的特質。人的肉眼看不見靈魂,正如人的肉眼看不見愛與思念。但是,愛和思念是刻骨銘心般的真實。那麽,靈魂的真實性就更加不容質疑。事實上,每個人在每時每刻都在體驗活潑的靈魂。我們時而思考,時而判斷,時而選擇,時而膜拜,時而做夢,這一切都是靈魂層面的運動。靈魂支配著我們的肉體行走在人世間。
而人的尊嚴恰恰在於靈魂的高貴。人有別於動物,乃是因人有高貴的靈魂。人懂得追尋道德的善惡、生命的意義和永恒的歸屬。這將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帕斯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如果人失去了能思考的靈魂,那麽人就如同蘆葦一樣一文不值。如果人沒有高貴的靈魂,那麽,人就是化學物質堆砌起來的一個不堪一擊的軀殼。現代主義把人當作物質機器,抹殺了人靈魂層面的尊貴。
後現代主義VS聖經
的確,人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但人並非純粹被社會文化塑造的產物。人在受到社會文化影響到同時,也在影響社會文化。畢竟,社會文化是由許多個體的人營造的。在社會文化中,人不是絕對被動的,而是在主動輸出文化內涵。因此,後現代主義對人的定義也不正確。
根據聖經創世記第二章,上帝造人之後叫人看守管理伊甸園,並把各種動物帶到亞當面前,由亞當給動物命名。顯然,文化是由人創造的。上帝賦予人類管理地球的使命。在完成這一使命的過程中,人類社會必然形成文化。而且,社會文化的產生和演變是持續不斷的過程。直至今日,人們仍然在維護舊的文化,或摧毀舊的文化、營造新的文化。 但是,當人類違背上帝的誡命之後,罪進入世界。人類的文化受到罪的影響。但個人與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仍然在延續。
聖經以弗所書
2:2-3 說,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欲,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這段經文用隨從、順服、放縱等詞語描述了人在社會文化中的主動性。 是人主動選擇隨從罪惡的風俗。後現代主義把人解構成純粹的文化產物,抹殺了人在社會文化中的主觀能動性。
基督裏的救贖vs身體
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把罪人詮釋成病人,抹殺了人的道德責任。這是違背聖經原則的。但是,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人的生理機能的確會影響人的主觀意誌。社會經歷也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的觀念。然而,從聖經的觀點來看,人類的罪影響到人的肉體,也影響到社會文化。從亞當起初犯罪的那一刻,人在物質性和社會性兩個層面都從上帝起初創造的美意中墮落了。人的身體會出現種種生理機能的紊亂。社會文化會包含種種道德倫理的邪惡。這兩者對人都會產生影響。可是,這並不否定人的道德責任。因為人總是故意選擇隨從肉體的情欲和社會的惡俗。人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如果上帝要求人自己承擔罪的責任,那麽每個人註定的結局只能是永遠的滅亡。可是,上帝寧願自己犧牲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拯救罪人。耶穌代替罪人死在十字架上,並從死裏復活,完成代罪受死的救贖之工。每一個相信耶穌基督的人都可以被上帝赦免,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因為他們的罪的責任已經由耶穌基督替他們承擔了。上帝公義的要求已經滿足了。
而耶穌基督的救贖不是局限在靈魂層面,而是在靈魂和肉體兩方面全方位地發揮功效。羅馬書7:24-25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 羅馬書6:6-7說,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耶穌)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仆。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
12-14節又說,所以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欲。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倒要像從死裏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罪必不能作你們的主。
因此,通過基督的救贖,基督徒可以在物質性的身體方面經歷上帝無窮的能力。多巴胺分泌量太少會導致一個人情緒低落。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分泌過多會導致一個人有幸犯罪的沖動。但是,基督救贖的能力可以消滅激素分泌過量產生的沖動而飽受基督徒持守在平靜安穩中。
但是,基督徒活在今生總會經歷與罪的爭戰。肉體的情欲常常若隱若現。基督徒需要不斷經歷救贖的能力。這種掙紮會在與主耶穌相見的時候徹底結束。聖經哥林多前書15章,上帝應許基督徒將來主耶穌再來的時候,基督徒會得到一個榮耀的不朽壞的身體,這種復活的身體不再有肉體的情欲。基督不僅拯救我們的靈魂,也拯救我們的身體。
基督的救贖vs文化
基督的救贖更明顯地影響到人與社會文化的關系。以弗所書2:1-5說,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欲,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中間部分描述了信徒在歸信基督之前隨從世俗的光景,開頭和幾位幾句說明上帝借著耶穌基督的救贖使信徒脫離了世俗文化的捆綁。基督徒不必再隨從世界的文化風俗,而是可以憑著基督的拯救拒絕世界的同化。更進一步,基督徒更應該創造美善的文化,對社會文化發揮正面的影響力。這正是主耶穌在馬太福音
5:13-16所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鬥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經歷基督的救贖,基督徒不是文化的俘虜,而是文化的改造者。
結語
人不是一堆生化物質堆砌的軀殼。人的尊貴在於上帝賦予人的靈魂。現代主義用純粹的理性無法研究靈魂的學科,因此摸不到人性的尊嚴。後現代主義著眼的社會文化不是人的宿命,因此找不到人生命的歸屬。人只有回歸到生命的本源耶穌基督這裏來才能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