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们创造了历史,而是上帝在历史中塑造了我们。在这历史的黄昏,愿我们成为上帝手中的器皿,在历史中彰显祂不朽的荣耀,迎接历史尽头灿烂的黎明。
历史观不是谈历史本身,而是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历史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因为世界在时间里以动态的形式发展变化,构成了人类历史。要建立整全的世界观,必须有正确的历史观。我们每个人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如何看待历史也涉及到我们应该如何活在这个世界。
今天我们从圣经出发谈基督徒应该建立的以神为本的历史观。下周,我们分辨三种世俗的历史观,包括人本主义历史观,以及在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大框架里,对中国和美国影响很大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后现代历史观。
杨慎的词《临江仙》写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很有历史厚重感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描绘了历史长河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一壶浊酒喜相逢,则令人联想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体的人与历史的互动。历史像汹涌的江水,我们每个人活在这股洪流中,今天世界上跌宕起伏的时事如同江水中的一朵朵浪花冲击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要想做出智慧的选择,我们需要有正确的历史观,看清楚当下的历史潮流。这决定了我们坚持走在通过天国的窄路上,还是效法这个世界背离上帝的旨意。
历史是上帝的故事
历史的英文单词是History。我们常听到人们把History拆分成His + story——祂的故事。历史是上帝的故事。因为上帝的创造拉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接下来,上帝主宰人类历史,将历史引领到祂预定的结局。
创造:上帝开启历史
创世1:1 ,起初,神创造天地。上帝创造了空间、时间和地球,如同搭建了一个历史舞台。接下来,上帝把人创造出来,摆放在历史舞台上。人类历史就此启动。
自然神论认为,上帝创造宇宙之后,从受造界退场,让自然界在自然发展的维护下自行运转。自然神论不仅导致人们错误地认识宇宙,也会导致错误的历史观。如果上帝创造之后就退场,那么,人类历史就是只有人类群体上演的独角戏,没有上帝的介入。这就必然导致人本主义的历史观。我们下周谈人本主义历史观的错误。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所以是错的,是因为它假设没有上帝介入人类历史。但事实上,上帝不仅创造了历史,也主宰历史。
谈到上帝对人类历史的主宰,我们需要谈到上帝的超越性与临在性。上帝的超越性是指上帝与受造物的分别,上帝不依赖于受造物,反而凭借祂的权能创造并统治受造界。一方面,超越性是谈到上帝的本性无比尊贵。另一方面,超越性是谈到 上帝的主权至高无上。如果将上帝的超越性应用于上帝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就是上帝凭借祂的主权主宰人类历史。
诗篇103:19说,耶和华在天上立定宝座;他的权柄统管万有。“万有”包含人类历史中的一切。
使徒行传17:24-26说,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可见,全世界所有人民族和国家都在上帝的主宰之下。
上帝的超越性令我们想到祂高高在上的权柄。但是,上帝并非与人类历史脱节。上帝的临在性是指上帝与受造物之间有亲密相近的关系,上帝介入人类历史。祂向人类启示祂自己,神亲自救赎人,改变人生命,引导人的一生。神让人认识祂,并让人经历到祂的同在。在使徒行传17:27-28节,保罗对外邦人说,神离我们各人不远,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约翰福音1:14节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道成肉身的耶稣被称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的意思是:神与人同在。“同在”这个词准确地表达了神的临在。
上帝主宰人类历史,是借着他超越万有的主权,掌控一切的能力。
有时,上帝可以改变人的心思意念来主导历史的发展。箴言21:1说,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一个具体例证是,代下36:22-23,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借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 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 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
神也掌控人的境遇来引领历史。以斯帖记6:1-2是另一个鲜活的例证。“那夜王睡不着觉,就吩咐人取历史来,念给他听。正遇见书上写着说,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将这事告诉王后。” 以斯帖记整卷书没有提到上帝的名字,却记录在圣经中,成为上帝的救赎历史中重要的篇章。在以斯帖记中,我们看到上帝主宰历史的那双无形的“手”。亚哈随鲁王夜里睡不着觉,让人给他读历史,恰好读到末底改的事。这不是出于偶然,乃是神的旨意。神用他奇妙的作为引导历史。
有时,神差派天使进入人类历史改变时局。比如以赛亚书37:36,耶和华的使者出去,在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清早有人起来一看,都是死尸了。
最令人感动的是,三位一体的上帝的两个位格,圣子和圣灵都亲自进入人类历史。圣子道成肉身进入人类历史成全了救赎的工作。在耶稣升天之后,圣灵降临,住在蒙恩得救的人里面,做得救的凭据。在五旬节圣灵降临,感动三千人信主。从上帝的临在性来看,祂主宰人类历史的方式不是像在地面上控制宇宙飞船的太空总部远远地遥控指挥,而是亲自介入人类历史。
线性历史观中的救赎历史
救赎历史
圣经中的历史是以救赎为主线。我们称之为救赎历史。当人类的始祖在伊甸园堕落之后,上帝就开始在历史中开展救赎的计划。通过与挪亚立约给全人类应许了繁衍生存的自然条件,也是为救主降生保证了历史舞台。上帝拣选亚伯拉罕,并应许他的后裔繁多,并从他后裔中产生君王和国度。亚伯拉罕的应许传承给以撒和雅各。从雅各生出以色列民族。有通过摩西之约启示了律法。通过大卫建立了以色列的国度。旧约历史集中体现了以色列民族的故事。但是,以色列民族的旧约历史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耶稣基督的降生预备历史条件。
在新约圣经,记载了主耶稣降生和传道的历史。当主耶稣借着十字架的死和复活成全了救赎之工后,他升天,把传道的责任交托给门徒。福音从以色列民族传开,扩展到外邦人的范围。
从主耶稣升天之后,到公元第四世纪基督教合法化之前,教会收到罗马政府的逼迫。第四世纪,基督教合法化。福音的传扬有了广阔的空间,逐渐成为了欧洲的主流信仰。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延续了一千多年。在这个过程中,福音借着欧洲教会差派宣教传播到世界很多地方。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在启蒙运动之后衰落。但是,在17世纪,一批宗教移民来到北美大陆,基督教文明的灯塔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美国也经历过几场属灵大复兴,并向海外差派许多宣教士,把福音带到世界很多地方。20世纪中叶开始,美国的世俗思潮兴起,基督教文明的灯火逐渐衰弱。直到2021年,基督教文明的残余的一丝灯火正在遭遇最后的围剿。反基督教文明的势力掌握政府、媒体、科技、金融和教育等公共资源。
上帝是否在另一个国家兴起另一波基督教文明的高峰呢?虽然,在很多国家都有复兴的教会和福音的种子,但是要想达到如同中世纪的欧洲和18世纪的美国那种基督教文明的程度,目前我们还看不到那个国家或地区有这种可能的迹象。也许上帝会行奇事,再兴起一波属灵高峰。也许我们就进入基督再来之前的黑暗年代。
但上帝并未失控。人类历史仍然在上帝的主宰下前进。上帝早已预言,基督再来之前,敌基督将会掌握全世界的经济、技术和政治权利,并对基督徒实行残酷的逼迫(启示录13章)。当这一天到来,基督再来的日子也就临近了。基督再来,将摧毁敌基督的势力。如果按照前千禧年的末世论,基督再来后,在地上建立一千年的千禧年国度。基督作王掌权一千年,实行公义的统治。其间,撒旦被捆绑一千年。一年前结束之后,魔鬼撒旦被丢在硫磺火湖里。罪恶彻底被涂抹干净,现有的世界要在烈火中消化(彼得后书3:10-12)。新天新地降临,一切都更新了,神的子民与上帝永远同在。这是最终的更新。按照无千禧年的末世观,基督第二次再来的时候就实现了新天新地的终极更新。
线性历史观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历史是线性的。如果画一个时间的坐标轴,人类的历史沿着时间线前进,从开始到末了。这种线性历史观影响了西方文明。在基督教的线性历史观成为西方的主流观点之前,人们受到异教的影响普遍接受“循环历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连串的社会事件的重复循环。
我们之前建立了圣经世界观的框架:创造、堕落、救赎与更新。其实,这也是圣经历史观的框架。上帝的创造拉开了历史的序幕。人类的堕落是历史的转折点。接下来,上帝开展了漫长的救赎历史。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与钉十字架是人类历史的另一个转折点。基督升天之后,上帝借着教会传扬福音,借着圣灵的能力将救赎的果效实施在祂要拯救的子民生命中。在这个过程中,神的国已经实现了,尚未完全,直等到基督再来,实现最终的更新。虽然我们用一个圆圈的形状表示,但这并不代表历史上循环的。新天新地并不是循环到起初的伊甸园。严格来的来说,应该用线性表达这四个部分更合适。
学习历史的目的:从历史中瞻仰上帝的作为
基督徒的历史观是以神为本的历史观。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从历史中查看上帝的作为;从上帝的作为认识上帝是一位怎样的神(认识上帝的品格/所是);因着认识上帝的所是而激发我们对上帝的敬畏之心。
普遍恩典中神的作为
从救赎恩典和普遍恩典两个层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上帝的作为。
上帝在普天下赐下普遍恩典。旧约时代,以色列之外的国家也有上帝的作为。新约时代,欧美之外的土地上,包括福音没有传到的地方,也有上帝的作为。上帝用普遍恩典护理者世界的每个角落。
使徒行传 14:16 -17说,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这两节经文让我们从普遍恩典的角度观看神历史中遍及普天下的作为。
当我们一个不认识上帝的国家风调雨顺,我们看到的上帝的普遍恩典。当我们看到一个抵挡基督教的国家横行霸道,我们看到的上帝主权下允许的结果,因为那是上帝任凭万国各行其道。这是天父世界。普天之下莫非上帝的疆界。我们从普遍恩典和特殊恩典中都可以看到上帝的作为。
救赎恩典中神的作为
整本圣经是以救赎为主线的历史。 在旧约时代,我们关注以色列人的历史。比如,我们通过以色列人迦南地的历史,可以认识上帝的公义。上帝通过以色列人对迦南人施行审判。申命记9:5,耶和华说:“你进去得他们的地,并不是因你的义,也不是因你心里正直,乃是因这些国民的恶,耶和华—你的 神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去,又因耶和华要坚定他向你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所应许的话。” 同时,也认识到上帝的信实,他的应许不会落空,终必实现。从上帝的作为中我们认识上帝的品格,从而更加敬畏祂。
在新约时代,我们通过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看到神的作为,从中认识神的公义、圣洁和慈爱。我们关注教会的历史。因为上帝的救赎恩典在新约时代借着教会得以扩展到世界很多地方。宣教史是基督徒发现上帝在历史中的作为的重要途径。
基督徒如何对待欧洲中心论
因为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和17-19世纪的美国兴旺过,所以,我们必然更多关注欧美的历史。
最近这些年学术界流行“去欧洲中心主义”论调。人们厌倦了以欧洲为历史叙事的中心,认为欧洲中心化是殖民主义的文化傲慢。当人们“去欧洲中心”,也自然把基督教文明从历史的核心地位抹除了。世俗的历史学家并不关心基督教的历史地位是否得到承认。
基督徒的历史观却应该看重教会在历史中的地位,因为教会是上帝的国度在地上的彰显。但是,基督徒的历史观并不等于欧洲中心主义。因为欧洲的历史包含了一部分教会的历史,但并不等于基督教的历史。事实上,今天反基督教的思想大多都发源于欧洲。
左派思想的鼻祖卢梭是法国人。马克思和希特勒都是德国人。达尔文是英国人。欧洲文明历史深受基督教影响,但是摧毁基督教文明的精神也多是发源于欧洲。欧洲文明与基督教文明有交集,但不能划等号。基督徒是历史观不是以任何国家、民族或地域为中心,而是以上帝的工作为中心。
我们从历史中看上帝的作为从耶路撒冷扩展到欧洲大陆,又转移到北美大陆,在此期间,上帝的作为蔓延到世界很多地方,直到今天上帝的作为在世界很多地方仍然长流不息。在非洲的部落里,我们可以看见有人受洗归入基督的名下。在中国的家庭教会,我们看见为以受逼迫的见证。上帝在欧洲之外的很多地方的作为,与欧美的社会背景有分不开的关系。因为在欧美之外上帝的许多作为是通过欧美社会在基督教文明兴盛时期在海外拓展宣教事工的背景下展开的。当我们研究中国的教会历史,必然涉及到欧美的宣教士在中国的宣教事工。所以,基督徒的历史视野中欧美的基督教文明应该占据重要位置。
就连我们研究基督教文明的衰落也离不开欧洲历史,因为很多反基督教思想是在欧洲诞生。因此,基督徒的历史观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世俗历史学家的欧洲中心主义,但也绝对不可能去欧洲中心。
学习历史的方法:在神学框架中学习历史
上个星期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说纯正的基督教教育应该用神学支配所有学科。
基督徒学习或教导历史,同样应该由神学作为指导。或者说,把历史放在基督教神学的框架里去学习。基督教神学包含了人论、罪论、基督论、救恩论、神论,等等。当我们看待塞姆审巫案,我们可以从罪论的角度看到人普遍的罪性。这种罪性不仅体现在塞勒姆审巫案中,也体现在延安的整风运动中。为什么这两个事件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相互揭发?因为人的罪性是普遍的。从这些历史中我们认识人的罪。在塞勒姆审巫案结束之后,人们进行了深刻反思,许多人忏悔认罪。因为认罪悔改是基督信仰的重要内涵。在救恩论中,涉及罪人要得蒙救赎需要借着认罪悔改的态度接受基督的福音。因此,忏悔是根植于基督教精神的特色,根植于救恩论的神学思想,也体现于塞勒姆审巫案这个历史的悲剧发生之后。相比之下,延安整风云造成了一万多人死亡,我们并没有听到忏悔的声音。因此,相似的悲剧在中国重复发生。还有许多历史的案例都可以放在神学框架里思考。
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我们学习历史时会触及两部分的内容:历史叙事与历史评价。历史叙事是陈述历史的来龙去脉,比如,叙述义和团运动的原因、经过和后果。历史评价是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道德是非的评判。比如,义和团运动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与功?
如果不看上帝在历史中的作为,仅仅把历史看作人类自身的活动,那么,人们很容易基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错误的历史评价。比如,曾经有人对我说,犹大出卖了耶稣,这样耶稣才能被钉十字架,成全救赎的旨意。那么,犹大出卖耶稣是因,耶稣上十字架成全救恩是果。在这个历史叙事的逻辑链条里,犹大是促使救恩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犹大就不能成全救恩,那么,犹大对促使救恩的成全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犹大就应该被视为历史的功臣。
这种评价显然是错的。人类历史中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价值评判的依据,因为在人类历史的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上帝在主宰历史。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马书8:28)是上帝使万事互相效力,成就神最终美善的旨意。不同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是偶然的,是上帝在协调。一个人带着邪恶的目的用罪恶的手段做了一件坏事,他需要承担责任。无论这件事最终到了什么结果,他做的这件事在性质上是恶的。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基于这件事情本身的性质是否符合上帝启示的道德原则。如果一件坏事最终导致了美好的结果,那不是最坏事的人的功劳,而是上帝奇妙的作为。
正如一个小孩子故意把玻璃杯摔在地上,导致一地碎渣。父亲把地面清理干净了,并且借此机会整理了所有房间,使得房价比起初更加整洁。如果有人说,小孩子打碎玻璃杯带来了房间比起初更整洁的结果,所以小孩子打碎玻璃杯是件好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使房间更整洁,这是父亲工作的结果。孩子只是搞破坏,没有功劳可言。
上帝有时会使用坏人作恶当作一个环节,把事情的发展引导成一个美好的结局。这是上帝的作为。那个作恶的人仍然要为他的作恶负责,正如犹大在出卖主耶稣之后,在良心的谴责之下上吊自杀了。
约瑟的哥哥们出卖约瑟,导致约瑟年少时就沦为奴隶,并在埃及做了阶下囚。后来,约瑟成为埃及宰相,拯救了约瑟的哥哥们整个家族的人,使得以色列人得以生存繁衍,以致于多年之后,救主耶稣从以色列人中降生,成全了上帝伟大的救恩计划。在宏伟的历史叙事中,约瑟的哥哥出卖约瑟这件事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哥哥们出卖约瑟是一件罪恶的事。哥哥们需要承担罪责。多年之后,当他们在埃及遇到约瑟,经历了几次周折,他们想起当年出卖约瑟的事就深感罪咎。他们的父亲死后,他们担心约瑟报复他们。但约瑟原谅了他们,没有按照哥哥们当受的惩罚报应他们。这是约瑟给他们的怜悯。约瑟说了一句话,值得深思: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创世记50:20)这句话评价了哥哥们出卖约瑟的目的是要害约瑟。这件事的性质是恶的。但是,神的意思是好的。神叫万事互相效力,最后成就了美善的结局。历史的功绩是神的作为。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的几个原则:
第一,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通常不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一件事情一旦发生了,他会产生什么结果,人常常控制不了。也许某些情况下,人可以暂时控制,但从更长远更宏观的范围来看,人不知道一件事在日后会如何发展。但是,神在控制一切。
第二,不能用结果的好坏决定起因的道德性质。
第三,一件事的历史评价取决于这件事是否符合上帝启示的道德法则(包括做事人的动机、目的、手段,等)。
第四,上帝可以把人的恶行引导成美好的结局,这体现了上帝的智慧、美善和全能。
第五,上帝的善与罪人的恶在历史中是两条线交错在一起,不能混淆。
垂直历史观:历史与永恒
历史是有时间性的。但永恒超越了时间。基督徒的历史观不仅沿着时间的轴线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而且还要往日光之上看。或者说,基督徒的历史观即是线性历史观,也是垂直历史观。垂直历史观的意思是,我们生活在每一个时刻都可以连接于永恒。历史学家Herbert Butterfield说:“我们总是活在‘现在’。‘现在’不是与遥远的未来相连,而是与‘永恒’相连。” 如果从神学的角度看,这句话有一定道理。诗篇11:4说,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他的慧眼察看世人。当我们遵行上帝的旨意,就成就了永恒的价值。
我们在时间里为永恒而活,不是等到死后进到天堂才进入永恒,现在我们正在连接于永恒。所以,我们不要用世界的标准评价自己是平凡还是伟大。我们不要觉得自己距离打败哥利亚的大卫的信心太遥远,我们不要觉得我们达不到为主受苦也不退缩的保罗的境界。我们固然要效法这些信心的榜样,但是,上帝书写的历史不只是伟人的历史。上帝要书写的是基督的历史。不要让历史上的属灵伟人遮挡你仰望基督的视线。我们要在基督里认识自己的身份。在基督里,天父接纳了我们。所以,我们的名字被记录在生命册上了。当门徒为了赶鬼的成绩而高高兴兴回来汇报工作的时候,主耶稣说:“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路加福音10:20)” 我们的名字写在生命册上,只有一个理由,是因为耶稣进入人类历史,成就了拯救我们的工作。我们被拯救进入了基督的历史。所以,重要的不是我们这个人怎么样,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基督里。在基督里的人就与永恒连接在了一起。
我们不必不要用有限的眼光判断自己做的事情是大还是小。于宏洁弟兄经常引用一句话:“只要与基督有关的事,就没有小事。”
或者说:“无论大事小事,只要与基督有关,就是大事。”
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自己在历史中的作用,也不要轻视我们手头所做的每一件事。因为历史是上帝的故事,不是你和我的故事。我们只是上帝使用的器皿。上帝要怎样用,我们不知道。只要我们把自己摆在上帝的手中,五饼二鱼尚且可以喂饱五千人,我们这个被主耶稣救赎的人有圣灵内住的人,岂不更可以被神使用成就永恒的价值吗?
历史中的人物
传统的历史研究通常把英雄、君王等大人物当作历史的主角。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后现代历史观则说,普通民众是历史的主角。这一点我们下周再讲。我们先来看圣经中的历史主角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其实,两者都有。上帝兴起各个国家的君王,包括以色列的君王,大卫,以及外邦的波斯王古列(以赛亚书45:1-3)。神兴起披荆斩棘的士师,神也使用妓女喇合成就大事。在上帝书写的历史中,人物不分贫富贵贱都可以成为有用的器皿。
把人物分为大小这种做法本身是世俗的价值观的做法。我们并不认同这种分类。为了与世人对话,我们姑且采用大人物和小人物的说法。主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也都是当时的小人物,渔夫或税吏,在世人眼里算是草根群众。但是,上帝使用他们反转世界。你觉得主耶稣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从主耶稣的位格上讲,他是大人物,他是完美的人,也是完美的 神。但是,从主耶稣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结构来看,他在人的眼中是小人物,他出生在拿撒勒,木匠 的家庭。父神没有让他降生为王子,掌握国家权力。而是让他出生在底层民众的家里。但是,父神借着这位被世人丢弃的石头做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我们如何活在历史中
我们也活在历史当中,我们也是这个时代的小人物。但是,既然神掌管历史,神也掌管我们的人生,我们可以被神使用,在历史中成就永恒的价值。今天我们应该生活的美国很想士师时代的以色列。士师时代的特征是国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那是一个道德堕落,信仰扭曲的时代。神兴起好多位士师。每位士师都在那个时代力挽狂澜,平定外敌入侵,可是说是当时的大人物。他们被神使用。但是,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士师时代属灵黑暗的光景。在一位有一位士师兴起之后,以色列人还在重复同样的循环。是谁结束了士师时代?是大卫。大卫建立了以色列国,成为合神心意的君王。国中没有王,个人任意而行,四百年的历史被结束了。而这位王是如何诞生的呢?是通过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路德。
路德生活在属灵黑暗的士师时代。路德也没有在那个时代力挽狂澜扭转时局。路德只是按照上帝的原则处理了她的信仰和家庭关系。于是,在《路德记》的结尾,我们就看到了盼望——从路德生出了大卫君王。士师时代的特征是“国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合神心意的君王大卫的名字出现在路德记的结尾,让我们看到了黑暗中的亮光。愿我们也如同路德,即使不能力挽狂澜,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遵行神的旨意,从而被神使用,发挥出超越我们想象的影响力。
创造历史的不是我们任何人,而是上帝。人只是上帝手中使用的工具。愿我们按照上帝的心意做一个忠心的人,在我们有生之年,做好神托付我们的职分,工作,家庭,教会,每一个角色都按照上帝的心意做好。那么,上帝要怎样使用我们发挥怎样的影响力,就交托给上帝。 当历史终结,进入永恒国度的那一天,我们可以被主说,你是中心良善的仆人,我们就有福了。上帝让我们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是为了给我们机会成为忠心良善的仆人,好让我们在历史中挥发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