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有个狮子:从《老人与海》和《约拿书》反思人生观。

 

本讲座视频链接如下


人生观需要解答三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该如何活,我往哪里去?我从哪里来,是谈到我生命的源头。我往哪里去,是谈到生命的归属。我该如何活,是谈到生活原则。

我们在无神论的教育背景下,通常忽略前后两个问题,而强调中间这个问题:我该如何活?但事实上,如果我从哪里来?和我往哪里去?这两问题搞不清楚,我该如何活这个问题也很难解答。

我的生命是一个偶然吗?我死了以后,灵魂何去何从?是不是人死如灯灭?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该如何活。如果有一位上帝,他赐给我生命,他让我来到世界里或几十年,他对我们的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心意,而我将来在站在他的审判台前,向他交账,那么我的人生就不敢随心所以的生活。我必须要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假如没有一位上帝,假如死后没有审判,那么,我是需要珍惜有限的人生及时行乐。

所以,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该如何活?这在几何学上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几何学原理,两点定一线。我的生命的源头这个点找到了,来自于上帝。我的生命的终点找到了,回归上帝。那么我的人生道路就在这两个点之间,为上帝而活,靠上帝而活。

就如罗马书11:36所说,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万有都是如此,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基于这个基本原则,我们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生活方式和做人原则,都可以建立在神启示的真理之上。

但问题是,上帝很圣洁,而我们人充满了罪恶污秽。上帝很伟大,我们人很渺小,上帝是无限的,而我们人是有限的。我们越认识上帝的圣洁,我们也发现自己的卑微和罪恶。 我们是如此不配侍奉他,我们是如此没有能力按照他的旨意而活,我们是如此地亏缺了他的荣耀。

但令我们感到安慰的是,上帝差派他的爱子耶稣基督来到世上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并从死里复活,主耶稣完成了赎罪的工作,我们接着信心被神赦免,与神和好,我们的生命与基督联合,得以重生,获得胜过罪的能力,在生活中开始遵行神的旨意,彰显神的荣耀。耶稣基督是我们与父神和好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为让上帝的荣耀而活所需要的能力的源泉,因此,我们基督是我们人生的中心。基督徒的人生观是一基督为中心的人生观。

但是,我们大部分人从小接受的人生观的教育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成为基督徒之后,如果不小心也会落入一律法为中心的人生观的 误区。

今天我从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和圣经中的约拿书谈三种人生观。分别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律法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基督中心的人生观。 我们先从老人与海说起。

《老人与海》体现的人生观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在1952年出版,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对这部小说并不陌生。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老人圣地亚哥的故事。圣地亚哥八十四天打不到鱼,但他坚持出海,终于在第八十五天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这位老人与马林鱼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最终,圣地亚哥征服了马林鱼,将鱼绑在船上。可是,圣地亚哥紧接着陷入了另一场战斗。海里的鱼蜂拥而至吞吃马林鱼。圣地亚哥竭尽全力反击鱼群。马林鱼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鱼骨头。最终,惊了了三天三夜的搏斗,圣地亚哥拖着巨大的鱼骨头上岸。当岸上的人们对鱼骨头评头论足的时候,圣地亚哥躺下疲惫的身子,在梦中看见了一些狮子

许多人读《老人与海》,读出来的一种不屈不挠地与环境和命运抗争的正能量。

就如同《老人与海》中的这句确振奋人心的名言: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听起来很励志,不只是心灵鸡汤,而是心灵的兴奋剂。

但是,当我们把圣地亚哥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放在开头和结尾的背景下去看,就难免感到一丝悲凉。

在开头,圣地亚哥已经84天没有打到鱼了,他每天两手空空地从海上回来。到了第85天,他两手空空地出海。就如同一个人两手空空,来到世界里,想要在世界里打捞写什么。但是,经历了漫长的搏斗,最后圣地亚哥只收获了一幅鱼骨头。

《老人与海》的结尾, :“那副鱼骨头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  那么,这位老人在大海上的努力搏斗有没有价值呢?他到底赢了,还是输了。

最后,他睡着了,梦见了狮子。狮子通常被视为力量,君王,主权的象征。圣地亚哥梦中的狮子是他自己吗?他主宰了自己的人生吗?

在老人与海的故事高潮部分我们读到的一位刚强有利的老人与大自然的搏斗,那是一幅人定胜天的豪迈。但是,在小说结尾,那一浓郁的悲凉的底色显露无疑。

圣地亚哥的人生赢了吗?也许海明威自己也不确定。所以,他借着这句悲凉的评语:“那副鱼骨头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

小说的结尾不仅透露出一张悲凉,也表达了深深的迷茫。只有我们扑捉到了这种迷茫感,才能了解海明威的心灵世界。或者说,当我们了解了海明威的心灵世界,也能理解小说结尾的迷茫。

海明威于1899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在19世纪末只20世纪初期的美国依然有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氛围。因为从1620年清教徒坐着五月花号客船来到北美大陆,基督教就逐渐塑造了北美大陆的文化传统。海明威在基督徒家庭长大。对于基督教信仰,海明威并不陌生。但是知道一些基督教的知识并不等于真的重生得救。

在一战结束后,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使用了“迷惘的一代”这个词。而海明威本人也就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在美国,“迷惘的一代”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年起来的一代人。并不是那一代人的每一个都经历了人生的迷茫。“迷惘的一代”描述了那个时代一批美国人整体的精神气质。而美国基督教文明的衰落也正体现在那一代人身上。

海明威在基督徒家庭长大,后来,海明威因与天主教妻子结婚而皈依天主教。战争的残酷以及父亲的自杀挑战了海明威的世界观。最终,他离开了天主教。

海明威的父辈乃至更久远的祖辈们,因着基督教信仰,构架了明确了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基督教世界观的指导下,基督徒可以有清晰的人生坐标系。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自己活着的目的。海明威小的时候应该也听说过这些。

但是,当基督教世界观坍塌,人生坐标系也混乱了,人生失去了方向,人存在的意义也变得捉摸不定。人生该何去何从呢?于是迷惘就是必然的结果。这就是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人之所以迷惘的思想背景。

在海明威出生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海明威刚刚一岁的时候,在欧洲尼采死了。在海明威成长的过程中,尼采的哲学思想飘扬过海来带美国影响了一代年轻人。

去年,我在一次讲座里讲过尼采的哲学思想对给人类的心灵带来的焦虑感。

尼采提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哲学假设:“上帝已死”。尼采也认识到,如果没有上帝,人类将如何面对内心你的空虚呢?

如果没有上帝,人的生命有何意义?如果没有上帝,谁来定义人生的价值?如果没有上帝,谁来定义道德,如果没有上帝,谁在主宰世界?如果没有上帝,我的人生谁做主?当人们笃信上帝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没有上帝,人的意义、价值、道德、都变得很虚无。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体系和道德秩序突然崩塌了,这势必造成精神的痛苦。于是迷惘就是必然的结果。那么,怎么解决这种迷惘和痛苦呢?

尼采认为,人只能通过超强的“自我”  意志战胜上上帝缺席的世界观导致的虚无主义的痛苦,人要自己定义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这样就导致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说到底,就是要让自我取代上帝。

当海明威一岁那一年,尼采死了。但是,尼采的精神仍然笼罩着包括海明威在内的迷惘的一代人的心灵。

他们离开以上帝为中心的坐标系,去寻找新的人生方向。他们摒弃了上帝启示的人生法则,自己去探寻人在世界里该有的活法。他们离开了基督信仰,去哪里找人生的答案呢?在20世纪上半叶,共产主义正在风起云涌的在全世界进行。很多西方知识分子都把眼睛投向了共产主义。比如,法国的罗曼罗兰和美国的约翰杜威都分别前往当时的社会主义的苏联朝见斯大林。

1939年至1960年间,海明威定居古巴,并于古巴共产党人、社会主义革命者卡斯特罗建立了私交。《老人与海》就是海明威定居古巴期间所写。

共产主义塑造的世界观与基督信仰截然相反。在共产主义的信仰中,上帝被否定了,人被高举去来了。 于是,自我就取代了上帝,自我来决定人生的方向,成为生命的主人。正如《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他不向大自然屈服,他不向命运屈服,他坚强地依靠自己的力量争取人生的胜利。而这不正是我们许多人的人生的写照吗? 在一个以无神论为主流思想的社会里,大部分人不都是用自我取代上帝吗?自我做主的人生观不是一种常态吗?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些接受共产主义教育的中国人很容易从老人与海总是在圣地亚哥与大自然搏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上找到共鸣。因为我们从小就听说:与天都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斗争哲学是根植于无神论的世界观,也反映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

或许海明威是刻意的让圣地亚哥在海上与鱼搏斗三天三夜。让熟悉圣经的人们想到约拿在鱼肚子里三天三夜,以及主耶稣在坟墓里的时间。老人与海里的三天三夜是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而圣经里约拿在鱼肚子里的三天三夜是人向上帝降伏敬拜的谦卑。主耶稣在坟墓的那段时间,则是道成肉身的神人把自己降卑到极致以至于死,来拯救迷惘而狂傲的罪人。海明威描写的老人与海体现的是人本主义的人生哲学。

但是,无论人怎样的自信,人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人在大自然中是渺小而有限的。 人总有无法掌控的变数和无法参透的奥秘。风往哪里吹,鱼往哪里游,这都不是人可以驾驭的。对于人无法控制也无法测透的奥秘,人们给它取名叫“运气”。

所以,在《老人与海》中,运气和好运这样的词多次出现。

为什么基督徒不会说祝你好运?因为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上帝掌控一切。而对于不相信上帝的人来说,运气决定了命运。

人无法控制运气,却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所以,老人圣地亚哥不断给自己打气。要对自己有信心!这种信心不是宗教信仰中的信心,而是自信心——相信自己不会失败。 所以我们看到今天在市面上,励志文学或者心灵鸡汤是的书籍或演讲很受欢迎,很多培训都在叫你如何增加自信心,自信心成了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连商业广告也说: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地盘听我的。而这背后隐藏的 人生哲学是自我做主。

如果这种人生观不改变,宗教信仰只不过是自我实现的工具而已。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在打渔的过程中尝试背诵祷告词。你看到了吗?在老人与海里也有宗教元素。但是,圣地亚哥的祷告显得不真诚也不迫切。仿佛祷告只是让自己获得好运气。   

更加狂妄的无神论者,连运气也不相信,他们认为,所谓的运气是唯心主义的伪命题。他们认为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一切。这样的人对宗教嗤之以鼻。

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可以如愿以偿地成功吗?尼采创立了超人哲学,但是尼采没有成为超人反而成了疯子。海明威的硬汉形象被人铭记,但是最终,海明威开枪自杀。圣地亚哥不愿意认输,最终却只得到了一幅一骨头,只等着海水把他冲走。倒是谁可以成为梦里的狮子?

海明威原本给《老人与海》取名叫《现在的海》。显然,海明威关注的重点不是鱼,而是海。老人与鱼的斗争是发生在大海上的故事。而大海的寓意是普世性的。大海上发生的故事也是有代表性的。今天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如同那位老人进入那篇大海,我们都想在捞取一些东西。我们鼓足自己的自信心,我们与环境斗争,我们与人竞争,又是,我们也碰碰运气。但这种自己做主的人生最终是什么结局?我们所获得的是否被潮水冲去?人生的价值是否像昙花一瞬?

主耶稣造就说过: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马太福音16:26

很多人并没有那么贪心,他们并没有想去赚的全世界,大部分人只想赚取在大城市买套房子,直线赚得去一个令人羡慕的头衔,就为了这一点点的东西,人们就可以配上自己的生命。

已经信主的弟兄姊妹,作为基督徒我们也要反思,虽然我们说我们让耶稣做我们的主,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仍然以自我为中心?

这个问题也牵涉到价值观。如果我们的价值观不更新,仍然效法世界,那么,我们的人生观一定出错。如果我们还随从世人的价值观,用金钱、房子、学历这些东升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像圣地亚哥一样,试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实现自我,偶尔祷告一下,也是求神保佑我们实现自己在世界上的梦想。但这样的人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甚至我们在教会里火热服侍,如果不小心,也可能会变成自我中心,我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能力在教会的圈子里实现自己的成就感。当教会需要为了整体的需要缩小他负责的事工规模,他就立刻反弹,竭力捍卫自己的事工,而不去从教会整体的眼光了解其他事工的需要,那么,就需要反思,我们服侍的动机是什么?主耶稣在地上的时候,只要求父神的旨意成就,为了成就父神的旨意愿意把自己置于死地。主耶稣说,凡跟从我的,若不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我,就不配做我的门徒。舍己,就是否定自己的意思。基督徒的人生不是自我实现的人生,而是我必衰微,主笔兴旺的过程。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违背了圣经的教导。

其实我们原本都是自我中心的。我们原本都和海明威一样,是迷惘的一代。自从亚当犯罪,人类就是迷惘的。

从《约拿书》反思人生观

但是,上帝主动启示他的真理,在差派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来寻找并拯救我们这些失丧的人之前,上帝在旧约时代就差派先知传讲真理。其中有一个先知叫约拿.

在《约拿书》里,约拿被上帝差遣去尼尼微城传讲上帝审判的消息。约拿抗旨不尊,坐上船,朝着相反的方向驶去。船到海上,起了风暴。约拿知道这是因为自己违背上帝的旨意所致。于是,船上的人就把约拿扔进海里。约拿被海里的大鱼吞到肚子里。然而,上帝保守约拿的性命。约拿并未死去。约拿向上帝认罪忏悔。三天三夜后,鱼把约拿吐在岸上。约拿随即顺服上帝的旨意,前往尼尼微城传道。尼尼微城的人听到审判的消息就立刻认罪悔改。而上帝则免去了尼尼微人的惩罚。可是约拿不高兴了。坐在蓖麻树地下闹情绪。最后,上帝用蓖麻是给约拿上了一课。

约拿书和老人与海有几个相同点。两个故事里,都有一片海,还是都齐了风浪,都有一条大鱼,都有一位男人。一个叫圣地亚哥,一个叫约拿。但是,这两件事折射出来的人生观完全不同。

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圣地亚哥对抗的对象是大自然,而约拿则是与创造大自然的上帝较劲,圣地亚哥试图在征服自然,而约拿则需要学习顺服上帝。老人与海的故事里是圣地亚哥这个人是主人公,这个人一直在努力控制一切。而约拿书从始至终,上帝在掌控一切。老人与海是以人文本,约拿书则是以神为本。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了的。约拿书呈现的世界观是独一神论的世界观。

我们从约拿书中可以认识神,至少可以认识神是创造主,神对世界的护理,神启示话语,神也神怜悯世人。

约拿书19节,约拿说,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这一句话说出了神是创造主。

神即是创造者,神也是护理者。神也介入他创造的世界,护理他的创造,干预这个世界的事务。

约拿书14节说,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海上去了暴风是出于耶和华的旨意。

117节说,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这条鱼的出现,这条鱼游动的方向和时机都是耶和华神的安排。

210节,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

46节说,耶和华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发生高过约拿,影儿遮盖他的头,救他脱离苦楚。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47节说,神却安排一条虫子咬这蓖麻,以致枯槁。

这个约拿书的头号角色原来不是约拿,而是耶和华。是耶和华导演了并主宰了整个故事。一阵风吹来,一条鱼游过来,这条鱼张嘴吃东西,吐东西,以及一棵蓖麻树生长与苦干,一条小虫子的爬行,这都是神的在掌控。这一切都不是偶然,都是神安排的必然事件。这些都不是运气,而是真的旨意。

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把人不能掌控的因素定义为运气。而约拿则清楚地知道大自然是由上帝主宰。在基督信仰中,运气是个伪命题。人的福气不是靠好运气,而是来自上帝的恩惠。世间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不是偶然,也都不是没有意义。如果没有上帝的允许,连一个麻雀也不会掉在地上。一位渔夫何时钓到鱼,不是凭运气,而是依赖于上帝对宇宙的护理之工。

基督徒的人生不是抱着侥幸心理碰运气,祷告也不是为自己祈求好运。而是用敬虔的态度依赖上帝的带领。

上帝创造,上帝护理,上帝还启示。上帝主动对人类启示出他的心意。神对人说话。约拿书一开头第一句话就说: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太的儿子约拿。在约拿书结尾,也是以耶和华神对约拿所说的话作为结尾。

神向人启示真理。正式因为有了神的启示,人才可能知道人应该如何生活,上帝喜悦人尊循的生活原则是什么。我从那里来,我倒哪里去,我给如何活。这些答案只有赐予人生命的造物主可以告诉人类。正如,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一台电脑,必须要按照生产厂家发布的说明书才可以知道。人需要根据上帝 启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神的怜悯也体现在约拿书中,怜悯的一层重要含义是,神免去人配得到的刑罚。神免去了他对尼尼微城人的刑罚。约拿在42节也说出了神的怜悯。

而约拿书里,约拿和上帝的关系纠结在个方面,一个是命令,一个是怜悯。

因为约拿没有体会到神的怜悯,所以他起初没有顺服神的命令。

把这个原则展开来说,命令可以属于律法的范畴。而怜悯则是一种生命的性情。当我们没有神生命的性情,我们也就没有能力遵守神律法的要求。

旧约时代献祭的礼仪性的律法,预表了耶稣基督。当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救恩之后,旧约时代献祭的律法就不需要再遵守了。因为基督已经完成了献祭赎罪的事。但是,道德性的律法是恒久有效的,而且是普世性的。比如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等等。在旧约时代对以色列人使用,在新约时代对外邦人也是适用的。因为神启示的道德律法,反映了神的道德的属性。神让人爱人如己,因为神就是爱。神教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神就是公义而又怜悯的神。人按照神的形象被造,承担道德责任。

所以,我们首先我们,我们在接下来谈的律法,不是指旧约时代献祭手遵守节气的立法,而是指广义上的道德律法,或者说,是神为他的百姓启示的生活规范,就是圣经中告诉我们的普遍的道德原则。

可是,人却违背了神启示的律法。 在创世记,上帝就与人类的始祖亚当立约,赐下诫命。亚当违背了神的诫命。接下里,人类就开始了漫长的悖逆历史。约拿书一开头也是以耶和华神的命令作为起头。但约拿也违背神的命令。

当我们从律法的角度看待人与神的关系,我们看到人的悖逆,人的罪。律法表明了神对人的要求,但当人无法行出律法的要求。律法就可以衡量出人的过犯。 因此,律法世人知罪。

约拿违背神的命令。接下来,神就安排了一只大鱼,吞吃了约拿,约拿在鱼肚子里经历了三天三夜痛苦的煎熬。约拿出第二章就是记载了约拿在于肚子里的祷告。从约拿的祷告中,我们看到约拿对神有一定的信心。他祈求神神的怜悯和拯救,并对神的拯救有一定程度的信心。神就让鱼把约拿吐出来。

到了约拿书第三章,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神在给约拿第二次的机会。这一次约拿会顺服神的命令吗?经历了第一次悖逆的后果,约拿这一次学乖了,

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就是遵守耶和华的命令,顺服神的差遣。看起来,约拿顺服了。

如果只是从律法的角度来看约拿的行为,约拿是学习的顺服的功课。如果故事停留在这里就结束。那么,我们看到的一个主旋律就由四大部分组成:神颁布命令,人违背命令,神实施管教,人顺服命令。

从一方面来说,这种模式在历史上是发生过。在申命记,神宣告祝福与咒诅的条例。顺服神的律法,以色列人就得到祝福。违背神的律法,以色列人就承受咒诅。以色列人的历史上也重复着这个循环,当以色列人悖逆神,他们就遭受外敌入侵,当他们悔改顺服神,神就赐给他们太平。

希伯来书125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6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

人太悖逆,管教常常是必要的。主人赶牲口的时候,手里拿着个鞭子,当驴偏离了他该走的正道,主人就挥起鞭子抽打驴,把驴打回正道上来。

这种管教的方式,有时候,从客观上可以起到叫人归正的作用。但是,他的作用是有限的。这种外在的管教未必改变人的内心。

如果律法是人与神之间链接的唯一的纽带,那么,人们关注的焦点就会变成律法本身。这可能导致人与神之间位格性的关系被忽略。

一个位格是指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计划等生命特征的存在体。一个桌子没有位格。因为它没有意志和情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位格。一套国家法律也没有位格。学校的校规,家里的家规,有有没有位格?没有。但是,制定这些规则的人,有没有位格?有。

一个人是一个位格。我们和神的关系是位格性的关系,就是我们体会神的情感,当神怜悯一个人,我们也用同样的怜悯之心怜悯那个人。但神对罪恶的是有恨,我们也对于对圣洁的爱而恨无罪恶。我们爱神,也很爱我们,神与人彼此相爱。

神认识我们,我们认识神。人与神彼此认识。神与人立约,神信实守约,而人也对神守约。神与人彼此忠诚。只都是位格性的关系。

还有,我的世界观价值观与神启示的真理保持一致,我们的思想符合神的真理。所以,我们的意志很自然的顺服神的旨意。 这是我们神之间位格性的关系。

父神借着道德律给人类制定了生活的轨道,但是,如果我们的生活只是在遵守一套冷冰冰的规则,就像地球遵守万有引力定律,那就忽略了位格性的关系。

神希望我们和他建立的关系不是像一个机器一样冷漠地服从一些指令。神要我们爱他,体会他的心意,我们的位格与神的位格建立相交的关系。

如果只注重律法本身,就容易淡化我们和神之间的位格见的关系,并陷入法利赛主义,或者叫做律法主义。我现在不太喜欢用律法主义这个词,因为太多使用律法主义这个词,容易让我们对律法产生过度的负面印象。但事实上,律法尤其价值和功用。律法主义是错的, 但是,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马书7:12

主耶稣没有否定律法,反而说,律法的一点一划都不废去。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主耶稣批评的不是律法,但是主耶稣批评法利赛人的律法错误的应用。所以,我在这里用法利赛主义。法利赛人很重视遵行神的律法。但是,随着犹太教里漫长的路历史中的发展,人们逐渐沉浸在对律法的研究和应用上,对律法进行很多演绎和人为的发展,产生许多律法规条成了宗教传统,人们专注于遵行这些条文字句,而忽略了启示律法的神本来的心意。于是,律法规条变成了冷冰冰的宗教仪文。

所以,在登山宝训里,主耶稣就把古人的律法传统怎样说的,与神真实的心意进行对比,揭示时律法的精意是什么。  法利赛主义重视律法,却忽略了启示律法的神。在约翰福音第5章,主耶稣斥责犹太人说,他们爱慕人的荣耀,而不爱慕神的荣耀,因为他心里没有神的爱。也就是说,他们在行为上努力遵守神的律法,但是他们的心却距离神很遥远,没有建立位格性的相交。

而这正式约拿的状况。在经历一次管教之后,约拿在行为上顺服了神的命令。但是,约拿的心却神的心背道而驰。

当约拿到尼尼微传道之后,尼尼微城的人认罪悔改。310节说,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人悔改了,神的心意得到了满足。因为神愿意人人悔改,不愿一人沉沦。但是,约拿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41节)在这里我看到了神的怜悯。42,约拿也说出了神的怜悯。

 但同时,我们看到了神的心与约拿的心有着巨大的鸿沟。约拿对神的做法感到不满。接下来,约拿说出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42 就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阿,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

约拿正因为他知道神会怜悯,所以他才抗拒神的命令。

为什么第一次约拿不愿意去尼尼微传道?因为,他知道神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他知道神的性情,他知道一旦尼尼微人悔改了,神就不降灾惩罚尼尼微人了。原来约拿造就料到了神会这么做,所以,他就想要逃亡他施而不要去尼尼微传道。

很显然,约拿是不希望神赦免尼尼微人,或者说,约拿是不希望尼尼微人被神赦免。他巴不得尼尼微人不悔改,等着神降下刑罚毁灭他们。

但是,他又知道一旦他们悔改,按照神的性格,神就不惩罚他们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们有悔改的机会,所以,就不去给他们传道。这是约拿最初悖逆神的动机。

而神的心意是什么呢?神之所以差派约拿给尼尼微人传道,就是在给他们一个悔改的机会,他们悔改了,是就赦免他们。所以,约拿的心意和神的心意背道而驰。

在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性情。约拿的性情与神的性情有着巨大的差距。

虽然约拿被管教之后,第二次听到神的命令,他顺服了,但是他的心并没有顺服。他的脚行走在神只是的道路上,但是他的心却神的心背道而驰。 所以,当他看到神的作为和他的期待不同的时候,他就像神发怒。

45节说:约拿出城,坐在城的东边,在那里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荫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约拿带着愤怒的情绪以旁观者的姿态远远地观看尼尼微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想当时的约拿情绪很复杂。或许,他渴望尼尼微城的人脱下麻衣,抹去悔改的泪水,重新开始违背神的旨意,这样神的就击打他们。或许,他想要看看尼尼微城的人能悔改多久,他们的悔改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够彻底,他拿到了亲眼看到的证据好跟神再去辩论,神你看他们没有真实悔改,他们不配被你赦免。等等。这是一些猜测,未必正确。但是,约拿坐在山上远远观看尼尼微,这个画面让我们想到,卞之琳的那首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当约拿坐在山上看尼尼微,上帝在天上看约拿。当然,上帝也在天上看尼尼微。耶和华的眼目监察全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三角关系。尼尼微城的人,约拿和上帝。约拿看尼尼微城的人,同时在跟上帝闹情绪。上帝观看者尼尼微城的人悔改就免去了对尼尼微城的刑罚,同时上帝也看到约拿的负面情绪。尼尼微城的人听到了约拿传的道,于是向上帝悔改。

约拿和上帝都在看尼尼微,但是两者的视角是不一样的。约拿希望不愿意看到尼尼微城的人被赦免。

但是,上帝确实从怜悯的角度去看尼尼微城的人。

而约拿明显没有体会到神怜悯的心肠。在知识上,他知道神是怜悯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体会不到神怜悯的心肠。尽管约拿被鱼吞吃肚子里,三天三夜,本来应该是死了。但是,神怜悯他,没有让他死。他经历神的怜悯。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的认识怜悯的神。

认识这个词在旧约圣经里不只是在知识层面知道一些事实,而是有生命深层的互动与交融,如果约拿真的完全的认识神,他不仅要知道神是怜悯的神,他也需要有神怜悯的心肠,用神的怜悯去怜悯悔改的尼尼微人,如果是那样,他们就不至于在这里闹情绪。但是,很显然,约拿没有神怜悯的心肠。从鱼肚子里出来的那一次怜悯,没有让约拿学到功课,怜悯这种性情还没有进入约拿的心里。所以,神还要再给他上一趟关于怜悯的课,让他不仅学习顺服神的命令,还要体会神的性情。

于是,神让一颗蓖麻树涨起来为约拿遮盖太阳,约拿很高兴。可是,第二天,神让一个虫子吃了蓖麻树,然后约拿被太阳晒的很不舒服。约拿就有跟神发努了。于是:10耶和华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11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约拿书到此结束。这个结尾非常有艺术性。接下来,约拿如何回应?留给我们读圣经的人想象的空间。如果你是约拿,你怎么回答神呢?

原来,约拿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都是以他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蓖麻树给他带来阴凉,这让他神舒服,于是他高兴。蓖麻树被虫子吃了,他被太阳晒了,他不舒服,于是他就发怒。好像,这个蓖麻树天生就该为他约拿服务。

但是神告诉他,蓖麻树不是他约拿的,约拿不是蓖麻树的主人,神才是。如果约拿不是主人还爱惜蓖麻树,那么主人岂不是更爱惜比蓖麻树还要高贵的人吗?在开头约拿也说,耶和华是创造沧海和旱地的天上的神。普天之下的万族万民都是耶和华所造。尼尼微城的人也是,他们也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的人。他们悔改了,神怜悯按照他的形象所造的人,这岂不是合情合理吗?

约拿遵守了神的命令,却没有真正的从心里顺服神。神要改变约拿的心。 真正的顺服应该由心发出的。

律法没有能力改变人的心。律法应该重视,但律法的地位不应该取代神的地位。

人悖逆上帝 的律法,根本原因是人的心除了问题。人的心被罪蒙蔽,变得刚硬顽梗。如何改变人的心呢?人该如何才能拥有神怜悯的性情?这是约拿书尚未明确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新约圣经里提供了答案。

以基督为中心的人生观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来到世上,39 耶稣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40 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马太福音12章)

约拿在于肚子里三天三夜却可以活着出来。这是一个神迹。但是,有一个更伟大的神迹,就是耶稣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从坟墓里出来。这个神迹解决了人与神之间根本性的矛盾,就是罪的问题。

耶稣背负了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代替我们偿还了罪债,满足了父神公义的要求,因为按照公义的律法,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所以,耶稣要为我们在十字架上流血,他是代替你和我流血。这样当我们凭着信心接受耶稣基督为我们流血的工作,我们就得到了父神的赦免。当然这样的信心也包含了悔改,包含了放弃自己的主权,让耶稣基督做我们的主。借着这样的信心我们得到父神的赦免。这是神对我们的怜悯。怜悯的一层含义是免去一个人当受的惩罚。我们应当承受永死的结局。但是神为我们免去了。我们本来当受成神的愤怒。但是神为我们免去了。这是神的怜悯临到了我们。

但是,设想一下,有一个公义的法官在法庭上,看到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触犯了法律,应该给这个人判刑。这个罪犯在法庭上痛哭流涕,认罪悔改,法官看到这个人罪人悔改,要重新做人了,就凭着他的慈悲的心肠,说,好吧,既然你立志重新做人,我就不给你判刑,你无罪释放了。如果法官这么做,这个法官已经失去了做法官的资格了?因为法官判案违背了法律,违背了公义的原则。按照律法公义的原则,罪必须附上代价。

在上帝的法庭上,上帝作为工艺的审判官,他不会违背自己的律法,他是公义的神,他不会违背公义的法则。所以,人犯了罪必然导致后果。罪的后果必须付上才能满足公义的要求。而神有爱我们,渴望要拯救的人免去罪的后果。神的做法就是,让他自己的 独生子耶稣基督来到世上,在十字架上背负我们的罪,代替我们承担罪的后果。这样就满足了公义 的要求。

在末日审判的 时候,父神的愤怒不会临到我们身上,因为父神的愤怒,本来应该倾倒在我们身上的愤怒,倾倒在了耶稣身上。我们不用再承受地狱之苦,因为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代替我们承受就了被父神离弃的痛苦。我们的罪债,耶稣代替我们还清了。所以,在上帝的审判台前,我们的罪案一笔勾销了。

上帝可以宣告我们无罪释放,当上帝这样宣告,他并不违背公义的律法。同时他也怜悯了我们。

主耶稣成就的救恩非常丰富。前面我们谈到称义一方面。救恩中还有重生的一面。

我们从与主联合来谈重生和成圣。其实,我们称义也得益于我们与主联合。在这里我们重点谈与主联合带来的生命本质和生命经历的改变。

因为我们与主联合,我们才能重生,生命的性情才能改变,才能与神性情有份。

当我们悔改信主,首先,我们就重生了,重生是与基督联合的开始。

彼得前书彼得前书1:3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 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借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拉太书2:20

我们重生与基督从死里复活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很熟悉的经文罗马书6:3-6.

3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4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5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6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

我们原来被罪辖制的旧人的生命,与基督同钉十字架,与基督的死联合。我们也与基督的复活联合,经历了属灵生命的重生。

这是圣灵做成的神迹,圣灵被你和我的生命与耶稣基督的生命联合在一起。

所以,彼得后书1:4   说,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 神的性情有分。

这就解答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人如何与神的性情有份?要借着与基督联合,重生。

神的性情需要我们生命中活出来,这就是成圣的过程。在成圣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每一题与基督联合。

约翰福音155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

将来,主再来的时候,我们也会身体复活。因为基督已经身体复活。那是身体得赎的日子,也是我们的荣耀的日子。

 已经重生的弟兄姊妹,我们今天在成圣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借着与基督联合不断成圣呢?

就是借着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如果说,基督是我们父神和好的途径,那么圣灵则是我们与基督联合的途径。

加拉太书522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23 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

所以,加拉太书和罗马书都教我们要顺从圣灵,不顺从肉体。

加拉太书523节最后一句话,谈到圣灵的果子, 没有律法禁止。就是说圣灵所结的果子与律法的要求是一致的。圣灵不可能引导我们未必神的律法,反而引导我们活出律法的要求。不仅只是在字句上遵守了律法要求的行为,而且因为与神的性情有份,体会神的心意,在顺服中满足满足神的心意。因为爱神的缘故顺服神,因为我们爱神所爱的, 因为我们恨神所恨的,所以,我们远离神恨的事。这种顺服不是被勉强,不是因为害怕被惩罚,这种顺服是出于里面分享了耶稣基督生命的品格而活出来的必然表现,也是自然的见证。这样的生命是荣耀神的见证。

以西结书3626 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27 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

我相信,这节经文的应许应在在教会,可以应用在重生得救的基督徒身上。圣灵在我们里面让我们重生的工作,以及促使我们成圣的工作,与行处神的律法是一直的。(这里说的 律法不是旧约献祭的礼仪的律法。)

以基督为中心的人生观并不违背律法,反而可以满足律法的要求。但是,如果没有基督,只有律法,我们没有能力行出法。律法让我们知罪,迫使我们不得不来到基督面前寻求拯救,而我们一旦被基督拯救,基督赐给力量胜过罪,遵行律法。

如果说,律法是神为我们制定的人生轨道。在重生得救之前,我们人生偏离了轨道,脱轨了。神把我们重新放在正确的轨道上。圣灵住在我们里面,如同是火车头的发动机,给我们动力,我们顺从圣灵的引导,沿着律法的轨道前进。所以,加拉太书523解说,圣灵引导接触来的果子,没有律法禁止。

主耶稣说,我们要胜过法利赛人的义。如何做得到。顺从圣灵的引导,与基督联合。基督是我们生活的中心,圣灵是生活的动力。律法是生活的指南。这里说的律法是指神在圣经中启示的道德律。这也是为什么新约圣经也谈到基督生活要遵守律法,律法的总纲就是爱神爱人等等。我们反对律法主义,但是并不否定神的律法。

结语

基督徒的人生观应该是以基督为中心。以基督为中心的人生观否定了自我中心。也避免了以律法为中心的人生观会导致的误区。 这个原则可以应用在个人成圣、儿女教养和门徒训练。

个人的成圣经历中,我们应该遵守神在圣经中启示的生活原则,在侍奉中遵守侍奉的属灵原则。但是,不要忽略了这些原则的背后慈爱和公义的神。 

教养儿女的时候,我们是否太注重让孩子行为上顺服,而忽略了训练孩子的内心呢? 门徒训练也是如此。门徒生命的成长,不是依靠提升自尊心,而是破碎我自己。进而转向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人生,即使让我衰微,让基督兴旺。

回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出海打渔,最后只达到了一幅鱼骨头。而我们在这个世界里要打捞什么?腓立比书3:8           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有一天当我们离开这世界的时候,愿我们的生命也因为得着基督而变得丰盛。最后,我们在天国,我们会会看见那位羔羊,同时也是为真正的狮子,国度的君王。他是那位狮子,不只是等到将来在天上的事情,现在在有生之年,他就是我们的狮子,他是我们人生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