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類節目vs.
屬靈敬拜
有些行為方式本身是中性的。比如,唱歌跳舞,可以被人們用來自娛自樂,也可以用於敬拜上帝。當約櫃被運往耶路撒冷時,以色列人彈琴唱歌,大衛歡喜跳舞,並獻燔祭和平安祭(撒母耳記下6:12-22)。大衛主政後,設立了詩班,專門以唱詩歌的形式贊美耶和華(歷代誌上25:1-31)。大衛本人也寫下了不少贊美耶和華的詩歌。在詩篇30:11-12,大衛寫道:「你(耶和華)已將我的哀哭變為跳舞,將我的麻衣脫去,給我披上喜樂。好叫我的靈歌頌你,並不住聲。耶和華我的神阿,我要稱謝你,直到永遠。」 詩篇 149:3說,「願他們跳舞贊美他的名,擊鼓彈琴歌頌他。」詩篇
150:4說,「擊鼓跳舞贊美他,用絲弦的樂器和簫的聲音贊美他。」 載歌載舞的敬拜可以產生靈裏的滿足與喜樂。當人對上帝的敬拜之情滿溢心懷時,歌唱與舞蹈可以成為自然的感情流露。此時的歌舞並非世俗的娛樂手段,乃是因敬拜而有的喜樂之情的外在表達。這種喜樂也非屬肉體的快樂,而是真實的屬靈敬拜對敬拜者靈性的復興。
但是,載歌載舞的形式也可以被人們用來娛樂。中央電視臺(CCTV)每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是在除夕夜全民性的集體娛樂活動。「歌舞類節目」是CCTV春晚的必要元素。觀眾可以從「歌舞類節目」中欣賞動聽的音樂、絢麗的舞美和俊秀的明星。
CCTV春晚的「歌舞類節目」除了發揮娛樂功能,也可以發揮政治宣傳的功能。而在幾千年前,西奈山下的金牛犢前以色列人的「歌舞類節目」除了發揮宗教功能,也發揮了娛樂功能。以色列人造了金牛犢,「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出埃及記32:6)」 這節經文中,「玩耍」一詞的希伯來字(קחצ)在舊約聖經中出現了13次(創世記17:17,
18:12, 13, 15 (2次);
19:14; 21:6, 9; 26:8; 39:14, 17; 士師記16:25;
出埃及記32:6)。此詞除了有「笑」、「開玩笑」、「嘲笑」之意 ,在創世記26:8, 39:14和39:17, קחצ一詞有「男女之間的性事」的含義。
以色列在金牛犢前是如何「玩耍」的?他們「玩耍」的方式是否包含了男女淫亂?聖經並未明說。但是,聖經明確告訴我們,他們在金牛犢前唱歌跳舞(出埃及記32:18-19)。「載歌載舞」是他們在金牛犢前「玩耍」的節目。當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10:7援引這段歷史告誡哥林多信徒時說:「也不要拜偶像,像他們有人拜的。如經上所記『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耍』。」 這裏的「玩耍」一詞的希臘文用字是「παίζω」,是「娛樂、逗樂、狂歡」之意 ,也有人將這節經文中的「玩耍」解釋為「性行為的委婉說辭」 。 不管以色列人在金牛犢前的「玩耍」是否真的涉及了男女行淫,那總是對上帝大不敬的縱欲狂歡。
然而,這場狂歡帶著濃郁的宗教色彩。以色列人把金牛犢視為領他們出埃及的神(出埃及記32:4),又說次日要向「耶和華」守節(出埃及記32:5)。果然,次日他們獻燔祭和平安祭(出埃及記32:6)。從獻祭的類型和以色列人口中稱呼的耶和華之名來看,這是一場宗教敬拜。然而,他們所敬拜的金牛犢和他們吃喝後玩耍的「節目」表明了這是褻瀆上帝的狂歡集會。摩西聽到有人唱歌,然後又看見以色列人在金牛犢前跳舞,摩西就發烈怒,摔碎法版(出埃及記32:18-19)。金牛犢前以色列人的「歌舞類節目」是一場屬肉體的宗教娛樂。
如果揭開以色列人在金牛犢前「玩耍」的歷史真相,那麽,今日的基督徒應當震驚。今天,我們是否也在重復類似的宗教娛樂活動呢?「歌舞類節目」在基督徒的聚會中是否成了滿足肉體快樂欲的娛樂呢?一些教會的音樂敬拜節目越來越像演唱會。領唱者聲嘶力竭的吶喊猶如歇斯底裏的感情宣泄。少男少女在音樂中扭動的身軀難免勾起異性不潔的遐想。也許,這種「與時俱進」的敬拜方式有助於某些人投入屬靈的敬拜。但是,教會領袖們需要反思:「吸引年輕人」是否成了推動這一敬拜方式的首要動機?「滿足年輕人屬肉體的快樂欲」是否成了吸引年輕人的主要手段?(有的教會甚至把打撲克牌、唱卡拉OK等娛樂手段引進教會。)年輕的信徒們也需要反思:我們是用心靈和誠實投入屬靈的敬拜,還是盲目地陶醉於感官享受?
Edgar Winter(並不是那位著名的搖滾明星)畫了一幅「敬拜進化論」的漫畫,耐人回味。在這幅漫畫中,起初那純凈、敞開、審慎而莊重的真實敬拜逐漸演變成了沒有感恩之情且以自我為中心的偶像崇拜。
https://edgarwinter.wordpress.com/2013/06/26/the-worship-evolution-by-edgar-winter/
語言類節目
vs. 講道與聽道
CCTV春晚最受關註的重頭戲莫過於「語言類節目」,即小品和相聲。這些「語言類節目」通過幽默的語言、滑稽的表演或離奇的劇情給觀眾帶來歡笑。
講道有幽默感並非壞事。如果能用幽默的風格將「道」講解清楚,固然是好。但是,如果傳道人刻意使用幽默的語言嘩眾取寵,那麽他們的「語言類節目」就無異於單口相聲。如果我們聽道只是滿足於享受講員搞笑的言語,那麽我們無非是把聽道當作娛樂罷了。
今日的教會喜歡搞「退休會」。許多教會的「退休會」逐漸成了男女老少一同「屬靈退休」的休閑特會。參加完「退休會」,靈性真的倒退了。許多「退休會」的「重頭戲」是明星「傳道人」的「語言類節目」。華人教會界著名的某位「牧師」以幽默的布道風格著稱。2013年,此牧師在加州的一個福音營講了四場「福音布道」。其中的每一場 「布道」中,此「牧師」提及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基督的復活等福音真理的話加在一起不超過十句,並且,每次提到這些重要的福音信息,都是一帶而過,然後迅速回到搞笑的故事中去了。每場「福音布道」都充滿了歡聲笑語。我細數了一下,有一場100分鐘的「布道信息」中有170個爆笑點,平均每分鐘引人發笑1.7次。把這四場布道會的爆笑頻率和2015年CCTV春晚的幾個相聲小品做一下對比,結果表明這位牧師的搞笑水平還上不了春晚。也許只有語言類的搞笑還不足以滿足會眾的快樂欲,這位「牧師」還在一場布道會中帶領會眾齊唱了一首中國大陸80年代的流行歌曲。會眾被逗得很高興,講員很興奮。可是,真正的福音沒有被提及幾句。
我禁不住再次想起哥林多前書
10:7——「也不要拜偶像,像他們有人拜的。如經上所記『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耍』。」這裏的「玩耍」一詞的希臘文用字 「παίζω」是「逗樂、娛樂、狂歡」之意。
語言可以用來搞笑,也可以用來傳講福音真理。羅馬書10:17說,「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生命見證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但基督徒也不能否認用語言傳道的重要性。主耶穌曾經在地上走遍各城傳道(馬太福音11:1),也差派門徒去傳道(馬可福音3:14)。在大使命中,主耶穌又命令門徒去教訓萬民遵守主的教導(馬太福音28:20)。五旬節,使徒彼得宣講福音,充滿了聖靈的大能,有三千人信主得救(使徒行傳2:1-41)。使徒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大膽為基督作見證(使徒行傳26:1-32),成為信徒的榜樣。
其實,即使沒有幽默的語言風格,神的道被傳講出來也可以帶給神的百姓喜樂。當尼希米帶領百姓將城墻修理完畢之後,以斯拉向百姓宣讀神的律法書;利未人使百姓明白律法,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希米記8:6-8)。接下來,百姓因聽到律法書的話就都哭了(尼希米記8:8:9)。利未人安慰他們,叫他們不要憂愁,因為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他們的力量(尼希米記8:10)。然後,百姓就吃喝,並大大快樂,因為他們明白所教訓他們的話(尼希米記8:10-12)。用現代的詞匯來說,這是一次用上帝的話語復興上帝百姓的「研經陪靈會」。上帝的話語光照人心,使人痛悔哀哭,然後又因為明白上帝的話語而大大快樂。 在尼希米記8:12中的「快樂」一詞的希伯來字(החָמְשִׂ)在舊約聖經中被使用九十多次。其中,許多情況下,產生「快樂」的原因是「耶和華與祂的救恩」(詩篇5:11;
9:2; 16:9; 32:11; 40:16; 63:11; 64:10; 86:4; 90:15; 92:4, 等) 。當人在屬靈深處與上帝有親密的相交,或者經歷到上帝的拯救,或體會到救恩的寶貴,或對上帝的話語有清楚的認識,靈裏的「快樂」就油然而生。這種「快樂」不是人用語言的幽默藝術製造出來的,而是上帝借著聖靈的工作在人靈魂深處的光照與復興的結果。
聖靈中的喜樂
在新約聖經中,上帝的話語命令我們要喜樂/歡喜(動詞χαίρω)(彼得前書4:13;
腓立比書
2:18; 3:1,等)。然而,喜樂(名詞χαρά)從何而來?羅馬書
14:17說,喜樂是在聖靈中的。加拉太書5:22說,喜樂是聖靈所結的果子。撒羅尼迦前書
1:6說,喜樂是聖靈所賜的。加拉太書5:17說,聖靈和情欲相爭。這裏的「情欲」與 「肉體」(羅馬書8:7,等)是同一個希臘詞(σάρξ )。新譯本聖經將這句話翻譯作:「聖靈也和肉體敵對」。那麽,當我們沈浸於肉體的快樂時,如何能享受聖靈中的喜樂呢?如果我們只滿足於人用語言製造的喜劇效果,那麽我們如何品嘗神的話語蘇醒人心的果效呢?錯把肉體的快樂當成聖靈中的喜樂豈不是盲目的宗教娛樂嗎?教會裏的「宗教娛樂節目」早該被叫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