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7年起,每逢聖誕節來臨之前,星巴克都會推出烘托節日氣氛的咖啡杯。與往年不同,今年的星巴克節日杯采用極簡主義風格,純紅色的杯子上除了星巴克的商標沒有任何其他圖案和字樣。可是,今年這款紅色的咖啡杯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星巴克的紅杯子為什麽引發強烈爭議?
一場「去基督化」的誤會
星巴克的杯子上不再出現傳統的聖誕圖案,而變為純紅色。這被許多保守的基督徒視為世俗文化向基督信仰開炮的文化戰。聖誕節成了戰場。星巴克的紅杯子成了陣地。 但事實上,雪花、馴鹿、鈴鐺、聖誕老人等圖案都不能表達聖誕節的信仰內涵。星巴克前些年在杯子上使用過的那些聖誕圖案只不過是被世俗化的聖誕節的符號。星巴克的杯子無論是純紅的,還是印幾個雪花,都與聖誕的信仰內涵無關。星巴克的杯子從來就沒有被「基督化」,因此純紅色的杯子也算不上嚴格意義的「去基督化」。星巴克的杯子從來就不是基督信仰的宣傳陣地,因此,基督徒也不需要為紅杯子感到挫敗。
雖然聖誕節日期的確定也沒有嚴格的聖經依據,但是基督徒看重對救主耶穌道成肉身的紀念。當基督徒的眼光從世俗化的聖誕節文化轉移到紀念救主基督降生這個真實的意義時,無論星巴克杯子的設計怎麽變,都不能傷害基督徒的宗教感情。
真實的「去基督化」背景
星巴克的紅杯子引發的爭議需要從「去基督化」的社會背景來解讀。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的一段講話可以揭露端倪。11月9號,川普在伊利諾伊州的春田市的演講中談論到星巴克,他告訴民眾說:「如果我當選總統,我告訴你,我們將可以說聖誕快樂。」這句話贏得了民眾的掌聲。(川普的這句話並不能證明他本人很在乎聖誕節的意義。事實上,多方面的證據表明川普的基督信仰極不嚴肅。)川普的演講表明一個事實——保護人民說「聖誕快樂」的自由成了總統參選人拉選票的籌碼。而這一現象進一步說明,在今日的美國,基督徒正在喪失使用「聖誕」等基督教詞語的自由。在許多大公司、學校和政府部門,人們開始有意或無意地用 「Happy
holiday(節日快樂)」 取代「Merry
Christmas(聖誕快樂)」。我的妻子曾經工作過的一家公司就要求包含基督徒在內的所有員工不能在公共場合說「Merry
Christmas(聖誕快樂)」。
幾年前,美國民權聯盟恐嚇佛羅裏達州的佩斯中學,不準該校的學生會主席在畢業典禮上發言,因為該學生是基督徒,有可能在畢業典禮上使用基督教用語。因此,學校在該組織的威嚇下,盡管不知道學生會主席的演講內容,還是取消了她的發言。
2015年10月6號,Oklahoma州政府前的十誡碑文被拆除。以民主黨為推手的自由派團體企圖把基督信仰元素從公共場合徹底清除幹凈的計劃向前邁進了一步。美國社會的「去基督化」越來越嚴重。
在這種「去基督化」的社會背景之下,星巴克從杯子上刪除了過去使用過的聖誕節象征圖案,改為純紅色背景的簡約風格。許多人很難在世俗化的聖誕節和宗教意義上的聖誕之間節劃清界限。雖然雪花、馴鹿、鈴鐺等圖案是世俗化的聖誕節符號,但是世俗化的聖誕節畢竟是從基督教衍生出來的。把基督教的衍生品從社會生活中徹底抹除,叫人嗅不出一點宗教信仰的味道,這對於反基督教團體具有戰略意義。當美國老百姓手捧著星巴克的紅杯子行走在大街小巷,這種無關基督信仰的節日符號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排斥基督信仰的文化。因此,雖然星巴克的紅杯子本身不構成嚴格意義上的「去基督化」,但是當這個紅杯子被放在「去基督化」的社會背景下,它就很容易被解讀為「去基督化」的文化符號。
星巴克的企業文化
星巴克的杯子上刪除了聖誕節的象征圖案,這是它的企業文化帶來的必然結果。星巴克的綠色商標源自於希臘神話中的塞壬女妖,代表了「迷戀」、「成癮」與「死亡」。星巴克的紅杯子裏販賣的深黑而苦澀的文化內涵和它的咖啡一樣帶給人刺激又叫人上癮。2012年,星巴克已經公開表示在經濟上大力贊助同性戀團體,並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作為公司核心價值的一部分。在2013年,星巴克總裁
Howard Schultz在一次股東大會上堅定而明確地聲稱該公司支持同性婚姻。同性戀團體一直把基督信仰視為天敵,因為基督教教義不認同同性戀行為的合理性,更反對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星巴克的企業文化和基督信仰是兩個不同的陣營。
有人會說:「星巴克也做慈善啊,這不是符合基督教的價值觀嗎?」是的,星巴克也做慈善。但是,棄絕了仁慈良善的源頭——耶穌基督,怎麽可能實現真正的慈善?耶穌說:「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馬可福音
10:18)」 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相,是真善美的源頭。真正的慈善是上帝在基督裏賜給人的新生命生發出來的果子,為了要彰顯出上帝的榮耀。以基督為本源,以上帝的榮耀為目的的慈善才是真慈善。如果棄絕了基督,否定了上帝,人的「慈善」就變成空洞的肥皂泡,是一種被掏空的道德虛殼。而這不僅是星巴克的問題,也是整個美國社會的問題。在今天的美國,主流媒體和政客們只談基督教所倡導的愛、憐憫等美德,但是拒絕接受基督。自由派人士試圖鏟除基督信仰的根源,僅僅鼓吹基督信仰衍生出來的道德概念。這種「去基督化」的社會思潮製造了許多虛假的道德光環,用以掩蓋更多道德上的墮落和敗壞。聖經說:「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哥林多前書
13:6)」。而「去基督化」的社會思潮拒絕真理,只講愛。因此,違背了愛的本質。當人們棄絕獨一的真理,否定絕對的道德權威,愛的概念就被篡改了。星巴克的企業文化有看似「良善」的成分,卻除掉了良善的本體。這種「良善」的花瓶並不能承載同性戀文化這種扭曲的道德。
基督徒的文化戰
如果主流的社會思潮在「去基督化」,那麽基督徒就註定要走非主流路線。世俗的大環境是基督徒無法逃避的。主耶穌沒有求父神叫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只是求父神保守我們脫離那惡者 (約翰福音17:15)。 基督徒的信念若不被世界的思潮同化,就必須用聖經不停地塑造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去基督化」的社會裏,基督徒的信仰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羅馬書12:
2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主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鬥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3-16)」基督徒生活在世上,應當發揮積極的影響力。基督徒需要創造符合基督信仰的文化。但是,基督信仰的文化需要由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來建立。如果人沒有重生得救,就不可能營造並長久維持純正的基督文化。因此,若要實現社會文化的更新,基督徒必須首先履行福音使命。福音使命是文化使命的前提。文化的更新是由一群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持守真理而生活帶來的必然結果。因此,這一場文化戰的勝負取決於福音之戰的成敗。另一方面,文化的更新又有助於福音使命的完成。基督信仰的文化特色向外彰顯出來就形成一種見證。這種見證可以吸引上帝的未得之民,成為傳播福音的預工。
但從目前美國「去基督化」的大趨勢來看,美國的教會在見證上是軟弱的,在屬靈的爭戰上是無力的。聖經也早已預言,在末後的日子,不法的事情要增多(馬太福音
24:12),並且立誌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必受逼迫(提摩太後書
3:12)。今日美國的基督徒未必能改變時局的走向。但是,每個基督徒應當把持好自己的生活;在各人任意而行的時代裏,做好耶穌基督的見證人;在偶像風行的國度裏,做那少數不向巴力屈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