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区普(Paul David Tripp)所著《教养儿女的14个福音原则》(Parenting: The 14 Gospel Principles)一书的内容精华在YouVersion App上以“ 14天灵修”的形式免费供用户学习。保罗·区普用每天简短的视频和文字讲述了如何将14个福音原则应用于亲子教育。笔者学习之后受益匪浅,在此与大家分享。
1.呼召。 教养儿女是上帝给父母的呼召。父母则是上帝使用的工具,用于塑造儿女的灵魂。保罗·区普强调,在我们的生命里没有一件事比成为上帝的工具去塑造人的灵魂更加重要。把教养儿女当作神圣的呼召,我们才能被使命感驱动。
2.恩典。既然上帝呼召父母教养儿女,那么,上帝就必然把教养儿女所需要的恩典赐给父母。保罗·区普说:“上帝不会呼召你去作父母,却没有给你作父母所需的一切。上帝不会差遣你去作父母,却没有和你同去。上帝呼召你作父母,不是因为你有智慧,而是因为祂有智慧,不是因为你信实,而是因为祂是信实的,不是因为你有能力,而是因为祂有能力。” 所以,父母在教养儿女的过程中必须依靠上帝的恩典。
3.律法。 保罗·区普指出了许多父母常犯的错误是用律法约束孩子的行为,却忘记了依靠上帝的恩典改变孩子的内心。律法是美好生活的指南,但是律法只能显明孩子的罪与软弱,而不能赐给孩子顺服的意愿。父母需要明白律法的功能是有限的,并懂得用智慧、温柔和忍耐把孩子引向基督,因为基督救赎的恩典可以改变孩子的心。
4.无能。 父母需要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养育儿女的神圣呼召。 当父母忘记这一点,就会试图用自己的办法(如提高音量、恐吓、贿赂、羞辱,等)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当父母这样做,就会与孩子产生更加紧张的关系,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保罗·区普鼓励父母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孩子,并认识到自己只是神使用的工具。只有这样,父母才懂得谦卑地从上帝支取能力。
承认自己的无能是经历上帝能力的必要条件。
5.身份。许多父母试图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比如,当孩子听父母的话,父母就会有成就感。当孩子在别人面前表现很好,父母就会觉得有面子。当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父母就因此而倍感荣誉。保罗·区普说,在孩子身上寻找身份认同的父母会活着很愁苦,也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身为基督徒,我们更荣耀的身份是“上帝的儿女”。我们已经被天父接纳了。即使孩子令我们在邻居面前没面子,天父仍然爱我们。即使孩子做了错事,天父的赦免之恩仍可以遮盖我们。我们不需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价值应该发挥在天国里。孩子不能赋予父母价值,父母的价值在基督里。孩子不是父母的救主,基督才是。基督已经赐给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就不要向孩子索取了。
6. 过程。 养育儿女是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两次事件。上帝呼召父母参与到改变孩子生命的过程中。父母应当委身于长期教养儿女的过程,并珍惜每一次教导儿女的机会。父母不需要期待一次谈话就可以彻底改变孩子。即使孩子屡教不改,父母也无需急躁或绝望,因为教养儿女是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认知、信心、委身和品格不断发展。
7. 失丧。小孩子天生就是“失丧”的人,或者说,他们生来就是罪人。这个真理可以归正父母的两个态度。第一,如果孩子令父母抓狂,父母可以冷静地告诉自己:“这并不是因为孩子对我有敌意,而是罪性使然。”
这样,父母可以抑制心中的愤怒,怜悯地对待孩子。第二,罪人需要的是被拯救,而不是被控制。明白了这一点,父母就把终极目标锁定在孩子的救恩上,而不只是暂时解决眼前的问题。
8.权威。身为父母的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情景。你让孩子吃早饭,孩子死活不吃。于是,早餐变成了争战。这场争战的本质不是关于食物,而是关于权威。孩子不只是在抗拒食物,本质上是在抗拒父母的权威。父母有教养孩子的权柄。但是,父母常常用愤怒、责骂、暴躁等方式滥用权柄。结果,孩子即使被迫顺服,却在心里痛恨权威。
保罗·区普强调,父母教养孩子的权柄是上帝所赐的。上帝所赐的权威是对孩子的保护。这种保护是美好的。上帝把祂那看不见的权威用父母的权威作为看得见的形式,放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父母的权威应该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反应出上帝的权威之美。当父母展现给孩子的权威是充满爱的、忍耐的、良善的、温柔的、宽容的、有安全感的,孩子享受到顺服父母的权威而带来的喜乐。最终,他们才会从心里乐意顺服上帝的权威。
9. 愚妄。孩子若不经历基督的救赎,内心就是愚妄的。他们愚妄的心引导他们做愚妄的事。愚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也是如此。所以,孩子需要从自我中被拯救出来。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带着救赎使命。
上帝可以使用愚妄人拯救愚妄人,彰显出祂的智慧。其实,父母自己也是愚妄的。父母承认自己因为愚妄而需要上帝的恩典,才能把恩典传递到孩子愚妄的心里。因为自认愚妄的人才会寻求智慧。而上帝乐意把属天的智慧赐给我们。
10. 品格。孩子的许多错误行为与品格有关,或者是因为坏品格,或者是因为好品格的缺失。而好品格如何产生呢?保罗·区普把品格与敬拜联系在一起。保罗·区普指出,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敬拜某样东西。总有些东西在控制孩子的心,而成为孩子敬拜的对象。 当控制孩子心灵的力量不是出于上帝,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坏品格。保罗·区普建议父母在每次给孩子教导品格的时候也要教导孩子如何敬拜上帝。当上帝成为孩子敬拜的对象,美好的品格必然会产生。
11. 偶像。孩子心里都有偶像。偶像控制孩子的思想、情绪、言语和行为。父母需要认识到,教养儿女是在打一场属灵争战。父母面对的冲突根源于孩子心灵深处的偶像。每一次冲突都是一个机会帮助孩子发觉内心的偶像,也是一个机会带领孩子离弃偶像,经历救恩的大能。
12. 控制。亲子教育的目标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改变孩子的心。孩子内心的思想、动机和欲望控制着孩子的行为。行为的持久性改变总是随着内心的改变而发生。
父母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们的根本问题是心灵的问题。 保罗·区普说:“我想帮助孩子心灵觉醒。我想给孩子一双洞察心灵的眼睛。我想引领孩子认信基督,因为只有心改变的时候,行为才会持久地改变。”
13. 安息。教养儿女是件很辛苦的事。作为基督徒,我们会教导孩子在基督里得享安息,但我们自己却忘记了如何得安息。保罗·区普提醒我们:“为人父母的你从不孤单。上帝帮助你,上帝与你同在。你无法掌管的事,神在掌管。你可以在上帝的恩典与同在中享受安息。” 这种安息除去了教养儿女过程中的焦虑、惧怕、急躁、等负面情绪,有助于与孩子建立良性关系。
14.怜悯。父母常常代表上帝施行审判,却忽略了传递上帝的怜悯。孩子需要被父母怜悯。父母也需要被上帝怜悯。深信自己需要怜悯的父母是最善于施予怜悯的父母。作为父母,我们的本相和孩子非常相似。我们缺乏耐心,容易情绪冲动,太挑剔,经常批评。我们会因为糟糕的一天而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所以,我们首先要在上帝面前祈求怜悯,才能用同样的怜悯对待孩子。这种谦卑的态度可以让父母放下骄傲自义和蛮横暴躁,用怜悯的心肠把基督救赎的恩典呈现给孩子。
阅读《教养儿女的14个福音原则》14天灵修的所有内容,请在YouVersion App搜索“Parenting: The 14 Gospel Principles”(目前只有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