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人與新人

 
基督徒常經歷類似於「人格分裂」的掙紮。正如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7章所說:「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基督徒常常感到有兩股力量在內心角力。一股力量慫恿基督徒去犯罪,另一股力量告訴基督徒要趕快停下來。基督徒仿佛兩面人。在教堂裏敬虔的信徒,一轉身,到密室裏成了縱欲者。地頭禱告時屬靈的辭藻充滿口舌,擡起頭來對屬世的娛樂新聞津津樂道。

選擇詞匯——「老我」還是「舊人」?

當基督徒冷靜下來,理性地反思自己「雙重人格」的表現時,他們會說:「我的老我未死,我需要致死老我。」如果基督徒把不敬虔的一面歸結於未死的老我,那麽成聖的過程就變成了自己與老我的爭戰。然而,從聖經中我們找不到「老我」一詞(中文和合本)。在聖經中,與「老我」相近的詞是「舊人」。但是,不同的人對「老我」一詞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不能給出「老我」這一用詞統一而準確的定義之前,很難就「老我」這一話題深入討論。因此,我們拋開「老我」這一概念,僅使用聖經中使用的「舊人」這一詞匯探討基督徒的「人格分裂」現象。

「舊人」(παλαιός ἄνθρωπος)一詞在聖經中分別出現在羅馬書6:6、以弗所書4:22-23和歌羅西書3:9-11。依據上下文,「舊人」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重生之前處於舊體系/系統/組織(社團、罪的權、世界、等)中的生命本質。而「新人」可以理解為一個人重生之後處在基督裏的生命本質。

舊人已死

那麽,基督徒的「人格分裂」現象的實質在於一個基督徒具有幾個生命的本質。如果一個基督徒同時具有「舊人」的本質和「新人」的本質,那麽基督徒就是真的有人格分裂的雙重人格。可是,聖經卻告訴我們「舊人」已經死了,基督徒是在基督裏的「新人」。

羅馬書6:6 說, 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仆。歌羅西書3:9-10 說,因為你們已經脫去舊人, 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哥林多後書5:17 說,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類似地,加拉太書2:20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

從這些經文可見,舊人已經與基督同死在十字架上。基督徒只有一個生命的本質,即在基督裏的新人。基督徒只有一種人格——在基督裏新造的人。基督徒的人格並不真的分裂。

可是,比較難解的經文是以弗所書4:21-24。這段經文說,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這段經文與歌羅西書3:5-10非常相似。但是從和合本翻譯來看卻產生神學上的巨大差異。根據和合本的以弗所書4:21-24,「脫去舊人」和「穿上新人」都是命令是的語氣。根據和合本的歌羅西書3:9-10,「脫去舊人」和「穿上新人」都是陳述過去發生過的歷史事實,基督徒已經脫去了舊人並穿上了新人。如果這是一個已然的事實,以弗所書何必再命令基督徒「脫去舊人」和「穿上新人」呢?如果以弗所書的命令是必要的,那麽「脫去舊人」和「穿上新人」就是一個尚未完成對目標。如此,歌羅西書3:9-10和羅馬書6:6所陳述的舊人已死的事實就是虛假的。

當然,聖經是沒有矛盾的。閱讀不同英文譯本的以弗所書4:21-24就會發現有兩種不同的翻譯。在第一種翻譯中,ESV, NRSV, NIV都把「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和「改換一新」三個動詞翻譯成命令語氣,即,我們領受了基督的教導——教導我們要「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和「改換一新」。中文和合本與新譯本也都采用了這種翻譯。

第二種翻譯可見於NASBKJV,這兩個譯本把「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和「改換一新」翻譯成21節所提及的「真理」的內容,而不是命令。 「脫去」和「穿上」兩個的動詞在這裏都是過去時態。「改換一新」是現在時態的被動式。因此,依據這種翻譯,我們學了基督的「真理」,這真理就是我們已經脫去了舊人,正在被改換一新,並且已經穿上了新人。

這兩種翻譯源自於「脫去」、「穿上」和「改換一新」三個動詞的希臘語態——infinitive。這種語態在此語境中可以表達「命令」,也可以表達「對事實的陳述」。僅從語法上,兩種翻譯都是合理的。那麽,那種翻譯更合適,從語法上無法分辨,只能從整本聖經的神學加以衡量。

顯然,第二種翻譯在神學上與其他經文保持了一致。根據這種翻譯,把以弗所書4:21-24和歌羅西書3:5-10放在一起對比,就形成了神學上一致性。兩段經文都用命令式的語氣勸勉基督離棄罪惡,活出聖潔。以弗所書勸勉信徒要棄絕謊言、偷竊、懶惰、汙言穢語等,並要誠實、勤勞、顧念他人。歌羅西書勸勉信徒棄絕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汙穢的言語等。這些命令是一致的。而基督徒之所以應該遵守這些命令是因為他們已經脫去了舊人並已經穿上了新人。歌羅西書和以弗所書都闡述了這一客觀原因。正是因為基督徒在客觀的救恩上脫去了舊人穿上了新人,所以在主觀的行為上應該離棄舊人的習慣,活出新人的樣式。而這種在救恩上帝主觀經歷就是以弗所書4:23節所說的「改換一新」的過程。只不過以弗所書4:23強調是心誌層面的改換一新。因此,「改換一新」是現在時態,表達一個持續不斷的 過程。而脫去舊人和穿上新人是過去時態,表達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

因此,基督徒的舊人已經死了。何時死的?當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他一個人代表所有神的兒女的舊人死了 (羅馬書5:12-21;哥林多後書5:14)。當一個基督徒歸信耶穌基督的時候,聖靈將他/她的生命與基督聯合,即聯合於基督的死,也聯合於基督的復活(羅馬書6:3-11),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在他/她的生命中發生功效。

因此,基督徒的人格實際上並不分裂。基督徒首先需要有清楚的自我認定,認定自己是在基督裏新造的人。舊人已死,基督徒是新人。基督徒只有一個生命的本質。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舊人的慣性

那麽,如何解釋基督徒在主觀經歷中體驗到的類似於「人格分裂」的掙紮呢?即然舊人已死,為什麽基督徒還會犯舊人常犯的罪呢?

舊人的習性仍然在基督徒的生命中很活躍。但是這並不能說明舊人還活著。基督徒信心的憑據是聖經,而不是感覺。即然聖經明確說明舊人已死,那麽我們就信這一事實。基督徒不應該用主觀感受否定上帝啟示的客觀真理。

但是,基督徒的主觀體驗也是真實的。舊人的習性是存在與基督徒生命中的一個事實。舊人已死,但是舊人的習性仍然存在。我稱這種仍然存留在基督徒生命中的舊人的習性為「舊人的慣性」。好像一列車廂原來在火車頭的牽引下飛速向東行駛。突然,火車頭和車廂之間脫鉤了。車廂失去了原動力。但是,車廂不會立即停下來,更不會馬上朝相反的方向行駛。車廂會繼續依靠慣性沿著原來的方向前進。不過,車廂的形式速度會逐漸減慢。因為它已經失去了原動力,並且有一股阻力克製它的慣性。

基督徒的舊人已死。耶穌基督斷開了罪的鎖鏈。撒旦不能再用罪的權勢控製基督徒。基督徒被釋放了。罪的原動力被解除了。但是,舊人的慣性仍然存在。因此,基督徒生命中會保留舊人的習性。所以,基督徒常常在軟弱的時候恢復了舊人的模樣,犯了舊人常犯的罪。這時,請不要被感覺欺騙。神的話語應許我們我們是在基督裏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有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可以阻止舊人的慣性,那就是內住在信徒裏面的聖靈。因此,基督徒應當順從聖靈,而不順從肉體。脫鉤的車廂是因為有物質性而具有慣性。慣性作用於物質。基督徒舊人的慣性借著肉體存留在基督徒的生命中。當然,聖經中多出提到的「肉體」(σάρξ)一詞不是指物質性的身體,而是指非物質的情欲。然而,非物質的情欲是通過物質的肉體得以放縱和滿足。因此,無論肉體是指那個層面的含義,基督徒與肉體之間的爭戰是無可逃避的(羅馬書8:4 13:14)。這就產生了基督徒看似「人格分裂」的表象。將來,基督徒的身體得贖(身體復活)的時候,肉體的纏累就徹底脫去,舊人的慣性沒有依附的媒介,基督徒才徹底脫離罪的影響。

遏制舊人的慣性

在身體得贖之前,基督徒如何勝過舊人的慣性,活出新人的樣式?首先,基督徒需要憑著信心相信我們已經與基督聯合,聯合於基督的死,也聯合於基督的復活。我們的舊人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如今我們是在基督裏新造的人。不要讓犯罪的 主觀經歷動搖了我們這一救恩事實的信心。我們需要否定自己(deny ourselves,即「舍己」)的舊人,肯定自己的新人。這種自我否定是建立在十字架救恩的根基上。我們要舍己,背負十字架跟從基督,需要從加略山上基督的十字架出發。從基督的十字架出發的我們不是舊人,而是新人。不是未死的舊人背負十字架,因為耶穌基督替我們背負了。背負自己十字架跟從基督的是在基督裏的新人。這個新人有一顆被潔凈的心,即一顆願意遵守上帝律法的心(以西結書36:26)。所以,在基督裏的新人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舍棄那個已經被耶穌基督代替性地終結了的舊人的習性不是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情。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28-30)這話是真實的。

此外,欲勝過舊人的慣性,基督徒需要順從聖靈,而不順從肉體。基督徒需要在意誌的層面順服聖靈的引導。正如羅馬書13:14所說,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欲。如果說對自己是新人不再是舊人這一事實的認信是信心,那麽,順從聖靈不順從肉體就是信心生發的行為。因為我們的舊人已經與基督徒同釘十字架而死了,所以,我們可以對舊人說不,不讓罪在我們身上掌權。主觀的成聖經歷是建立在客觀的重生實際的根基上。而這也正是歌羅西書第三章和以弗所書第四章的神學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