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生活是时尚,还是信仰?
美国人约书亚·贝克(Joshua Becker)辛苦地整理着车库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妻子正在清理卫生间。五岁的儿子在后院独自玩耍。
约书亚无奈地对不远处的邻居说:“也许我不应该拥有这么多东西。”
花了一整天时间,约书亚把琳琅满目的物品摆满了家门口。
约书亚突然意识到,他的物品并没有增加生活的价值,反而减损了生活的质量。他的时间被这些物品消耗了。他的妻子料理家务很辛苦。他的孩子在后院没有人陪。
于是,约书亚和妻子开始把许多东西捐赠出去或者扔掉。从此以后,约书亚一家开始了极简主义生活。
在中国,极简主义生活也正被越来越多白领青年和社会精英所追随。
极简主义生活在物质占有量上表现出节制,对消费文化产生质疑,并对人生幸福的真谛提出了反思。这些精神与基督信仰产生了共鸣。那么,极简主义生活理念与基督信仰又有何不同?基督徒若满足于有衣有食,是否就是在过极简主义生活呢?极简主义生活带给基督徒何种反思?
本文将浅谈极简主义生活的起源与核心理念,并将其与基督信仰进行对比。
极简主义生活的缘起
Carl
Andre 、Donald Judd和Dan Flavin等美国艺术家刻意用简约的艺术手法挑战纽约画派的抽象表现主义[1]。英国哲学家Richard
Wollheim于1965年在Arts Magazine(《艺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使用“minimalism”一词讽刺他们的作品缺少艺术内容[2]。出乎Wollheim意料的是, minimalism(“极简主义”)这一概念开始被公众注意[3],并最终作为艺术史上的一场运动得到广泛认可[4]。
极简主义尝试还原事物本初的意义[5],使用较少的资源表达艺术内涵[6]。
极简主义影响到建筑、绘画、雕塑、服装、音乐、文学等领域。
在最近几十年,极简主义生活作为对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反抗应运而生。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消费主义深入美国社会,并在二战后在欧洲和日本等地盛行。消费主义者把物质消费当作一种炫耀和享受,并以此寻求个人满足。
美国社会被卷入这场物质消费的狂潮中。正如上文提到的约书亚·贝克,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车库里总堆满了物品,客厅里也摆满了家具和装饰。人们需要花很多时间整理物品,丢弃物品,再购买新的物品。而人们的感情、人际关系、心灵的满足感却在物质过剩的消费中遗失了。
极简主义者Joshua & Ryan指出,当今时代的问题是我们给物质赋予了太多意义,却忽略了我们的健康、关系、热情、个人成长,以及为他人所做的贡献[7]。
另一位极简主义者Leo Babauta说,当今时代有太多事情需要做,有太多债务需要还,有太多东西分散注意力,有太多噪音充斥我们的耳朵。但是,有意义的事情不多[8]。
在此背景下,极简主义艺术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生活指南。一些人开始反抗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他们削减剩余物质,拒绝过量消费,让人生在简约的生活中重现价值。
极简主义生活是人们从消费文化中的苏醒,也是人们寻找逃离物质主义迷途的尝试。
在美国,Joshua Millburn、Ryan
Nicodemus、Leo Babauta、Joshua
Becker、Colin Wright等极简主义者形成了非组织性的同盟。他们通过出版书籍、拍摄纪录片、发表网络文章和有声播客,以及巡回演讲等方式推广极简主义生活理念,并做新手的生活教练,帮助新人实践极简主义生活。
极简主义生活理念已经传入中国。在物质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的环境下,中国人承受着房贷、车贷等巨大的经济压力,而精神的焦虑和迷茫却造成社会心理的寒冬。在此背景下,极简主义生活如一缕春风,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文化里注入了苏醒人心的暖流。
极简主义生活的核心理念
极简主义生活与极简主义艺术有着同样的精神诉求——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的意义。“Less
is more”(少则是多)是极简主义精神的极简表达。
极简主义生活不等于艰苦朴素。扔掉一些家具或削减饮食并不一定是极简主义生活。
极简主义生活不是为了减少物质拥有量,而是为了增加生活的意义。减少不必要的事物只是增加人生意义的途径。
极简主义生活不是漫无目的地丢掉东西,而是还原东西的价值。
极简主义者相信人们的心灵被消费文化束缚了,人们的幸福被物质主义剥夺了。在泛滥的物质消费中,人们失去了比物质更宝贵的东西。
极简主义生活的目的是让人从物质消费的陷阱中解脱出来,使人们关注更有价值的事物,从而获得幸福、满足和自由。
极简主义倡导者薛子云说:“极简主义是对人生本质的追求与回归,是一种阅尽铅华之后的平淡和自由。”
极简主义可以帮助人们消除不满,腾出时间,活在当下,追求热情,创造更多,消耗更少,发现自己的使命,体验真正的自由,摆脱过剩的物质,发现人生的目的。
极简主义者减少不必要的事务,是为了把更多空间留给令他们快乐的事情。他们拒绝分散精力的商品,是为了专注于创造新事物。他们排除无意义的社交,是为了花更多时间和所爱的人在一起。他们清除生活中的噪音,是为了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思想。这样,极简主义者期待获得更多幸福、平静和快乐,因为他们为之腾出了更多空间。
极简主义并不禁止人们拥有汽车和房产等物质财富,而是允许人自由选择要拥有什么以及抛弃什么。
极简主义生活不是用禁忌物质的规条约束人的自由,而是要把被物欲剥夺的自由归还给人们。
极简主义生活没有统一的模式。美国的几位极简主义生活大师的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Leo Babauta和妻子有六个孩子。Joshua
Becker 有自己的工作、家庭,汽车和房产。 Colin Wright仅拥有五十一件物品并周游全世界。Tammy
Strobel 和她丈夫则居住在一个迷你小屋里,并拒绝使用汽车。他们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极简主义者。他们都相信:简约生活令人幸福[9]。
极简主义生活与基督信仰
不难发现,极简主义生活理念与基督信仰的某些价值观产生了共鸣。
但是,极简主义生活并非起源于基督教。极简主义生活的领军人物Joshua
& Ryan否认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有任何关系[10]。然而,极简主义生活也是根源于某些信念和精神诉求,像是一种非宗教化的信仰。
从内心的改变开始
极简主义生活不是一套刻板的行为标准,而是由内心信奉的理念带出的生活方式。
Joshua
& Ryan在谈及如何实行极简主义生活时,按次序列出了三个步骤。第一,彻底改变思想;第二,付诸行动;第三,改变生活习惯
[11] 。极简主义生活需要以信奉一种新理念作为起点。而外在的生活实践是内心观念的改变所产生的结果。
这种由内至外的改变模式与基督信仰类似。基督徒也需要以改变旧有的价值观并接受圣经真理作为信心的起点。基督徒称之为内心的“悔改”。内心观念的改变进一步引发外在行为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基督徒称之为“生命所结的果子”。
在这一点上,极简主义生活虽不是宗教,却体现出信仰的特征。
反对物质至上
极简主义者反对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的价值观。基督信仰对此是认同的。
耶稣早已发出了警告。“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马太福音6:24)” “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啊。(马可福音10:23)”这并非说物质财富本身是恶的,而是说,物质财富不应该占据人内心最重要的位置。
极简主义者提倡摆脱物欲的束缚。这一点吻合圣经原则。提摩太前书6:8说,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
在重审物质的价值方面,极简主义与基督信仰走得很近。
拯救的意图
极简主义生活具有“拯救”的意图,即把人从物质消费的束缚中拯救出来,从而在生活中实现自由和幸福。
基督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同这种拯救意图的价值。然而,基督信仰谈及拯救的议题时所包含的内容更加深入。根据基督信仰,人被罪捆绑,需要被拯救。而耶稣正是为拯救罪人而降世,并借着他的死与复活叫信他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基督信仰认为人类迷失的根本原因不是物质消费,而是人里面的罪。导致人过度消费的不是物质,而是贪婪的欲望。剥夺人幸福的不是盲目消费,而是人用受造物取代了上帝。
基督拯救人脱离罪的权势。当人心不再被罪捆绑,才有能力摆脱物欲的束缚和消费文化的试探。
极简主义者尝试从物质消费中拯救生活。而基督则是从罪恶的权势中拯救人。极简主义者为“救赎”生活提供了一套信念和方法。基督信仰则启示了“替代性救赎”的恩典。
极简主义者需要信奉一套价值观,并依照此价值观生活。基督徒需要信奉救主基督,并依靠救主的恩典生活。基督信仰包含一系列价值观,但价值观本身不具备救赎的能力。救赎的能力来自救主。人必须依靠救主所赐的恩典才有能力实践圣经的价值观。
回归与自由
如极简主义倡导者薛子云所说,“极简主义是对人生本质的追求与回归,是一种阅尽铅华之后的平淡和自由。”
然而,人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应当回归何处?极简主义鼓励人们在生活当中寻找答案。
基督信仰则提供了明确的答案。要认识人生的本质,必须找到生命的源头。上帝是生命的源头。因此,回归上帝才是完满的归属。
谈及自由,极简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被消费文化束缚了。而基督信仰则认为人的自由被罪性束缚了。消费文化只是人的罪性导致的社会产物之一。从消费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人仍然可能会受到其他的束缚,比如情欲和虚荣心等。基督信仰实现的自由不仅摆脱消费文化的捆绑,更是从罪的捆绑中得释放的自由。
当下与永恒
极简主义生活专注当下,并不谈及永恒。
Joshua
& Ryan指出,极简主义生活的好处之一是帮助你活在当下[12]。另一位极简主义生活大师Leo Babauta建议,为了让生活回归简约,极简主义者不必给自己制定冗长而繁琐的日程计划,可以在每一个当下专注于享受一件事[13]。
基督信仰也叫人关注当下。圣经教导信徒爱惜光阴(歌罗西书4:5)。然而,基督信仰是从永恒的视角关注当下。
基督信仰鼓励信徒发现上帝的呼召,并为此呼召承担使命。我们当下所做的事应当与上帝赋予的使命保持一致。这样,当下就有了目标。因为上帝赋予的使命有永恒的价值,所以为了这个使命而度过的每一个当下也有了永恒的意义。
持久的幸福
Joshua
& Ryan说,极简主义生活令他们找到了持久的幸福。极简主义者不是通过事物,而是通过生活本身寻找幸福[14]。
详细阐述基督信仰的《韦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第一问说:“人生的首要目的是什么?答:“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上帝,
并以上帝为乐,直到永远。”
如果可以把“以上帝为乐”定义为一种“幸福”的话,那么基督信仰提供的幸福之道超越了生活本身,它存在于人与上帝的关系之中。如果幸福局限于生活本身,那么幸福的长久度不可能超过今生的年日。但如果幸福存在于人与上帝间和好的关系,那么幸福将存留到永远。
结语
如果您是极简主义生活的实践者,请不要认为我在贬低极简主义。我很欣赏极简主义生活。作为基督徒,我没有凌驾于极简主义之上的优越感。在物质消费的事情上,极简主义者远比许多基督徒更加敏锐而有觉悟。当极简主义者已经认识到物质消费的弊端并努力从中突围时,许多基督徒却仍然沉浸在物质消费的束缚中而不自拔。为此,我们基督徒实在需要忏悔。
极简主义生活与基督信仰的价值观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基督徒可以过简约生活,但未必定义为“极简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极简主义生活在中国是一种时尚。但基督徒无需为了追求时尚而过简约生活。基督信仰已经提供了迥别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和抵挡消费文化的能力。对于基督徒,简约生活不是时尚,而是信仰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Kyle Chayka. The Oppressive Gospel of Minimalism.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July 26, 2016.
[2]
R. I. Wollheim. Minimal art. Arts Magazine. January 1965, 26–32.
[3]Hartmut
Obendorf. In Search of Minimalism - Roving in Art, Music and Elsewhere, from
“Minimalism Designing Simplicity”. Springer-Verlag, London.2009.
[4]
同[1]
[5]
同[1]
[6]
E. Strickland. Minimalism: Origin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7]
Joshua Fields Millburn & Ryan Nicodemus. What Is Minimalism? https://www.theminimalists.com/minimalism/
[8]
Leo Babauta. mnmlist: minimalist FAQs.http://mnmlist.com/minimalist-faqs/
[9] 同[7]
[10]
Joshua Millburn & Ryan Nicodemus. Gospel of Minimalism.
https://www.theminimalists.com/religion/
[11]
同[7]
[12]
同[7]
[13]
同[8]
[14]
同[7]
本文刊载于7Gtv微信公众号
本文刊载于7Gtv微信公众号
Comments
Post a Comment